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景林资产蒋锦志:疫情减缓产业链外迁,A股、港股和美股机会各异

2020-05-13 09:03

作者:李健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5月12日,景林资产董事长蒋锦志和投资者进行了一次线上分享。蒋锦志认为,世界还是在全球化趋势当中,一些国家所谓的供应链转移,是有成本等7大因素考虑的,不能把供应链转移简单化。在蒋锦志看来,疫情「压缩」了经济总需求,也延缓了供应链转移。而且中国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全球顶尖的效率,目前依然是巨大的相对优势。

从市场来看,蒋锦志认为,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不算低,港股的估值较低,港股的一些公司在未来会有不错的回报。而美股市场依然有逻辑可讲,一些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如果股价下跌实际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或投资的机会。

产业链转移受7方面制约,短期疫情延缓了转移发生

主持人: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国家开始审视关乎民生的产业是否自主可控,是否依赖全球分工,所以很多国家在重新思考产业链布局,那么对于中国和全球的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您怎么看?

蒋锦志:全球分工最早来自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从这个理论我们了解到,全球化是自然演化的结果,长期来看是一个必然趋势。企业的决策来自于生产成本、市场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但短期我们看到中美贸易冲突、很多国家出现了民粹主义抬头等问题,使得短期逆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加强。但能否真正转移,我认为需要考虑几个因素,首先,如果只转移产业中的一环是不够的,产业链往往需要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共同的转移,不然只有一个环节转移过去,企业生产和运输成本都还是很高。

其次,转移需要大量的重新投资。尤其在目前的情况下,疫情削弱了总需求,导致很多企业的未来资本开支比较谨慎。所以有经济学家说短期疫情加速了产业链转移,但我认为实际是延缓了产业链转移。

第三,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需要大量技术;第四,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第五,企业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率,有些国家,例如东南亚,虽然工资低,但是效率一时半会提不上来;第六,需要靠近一个比较大的消费市场,因为你的产品要出口要那里去;第七,关税也需要考虑。

综合各个方面,中国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工人群体和每年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又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从前几年开始,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经接近或超过美国。另外,中国的配套产业链非常齐全,尤其是电子产业链,在东莞、深圳附近,可以很容易找到电子产品的上下游产品,这样生产企业的成本就会低很多。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中国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对内改革、降低税费,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依然很明显。

举例来说,特斯拉上海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也就9-10个月左右,全球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达到这么快的速度。即使今后有部分产业会从中国转移出去,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形成很大规模的转移。刚才我也说了,相反的,由于短期疫情导致了需求减少,企业盈利减少,企业为了节省投资,短期内可能延缓转移速度。

此外还有一点,我们要看到很多制造业的转移,是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的。例如服装公司、电子公司,它们主动把生产基地移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虽然对中国GDP有一些影响,但按GNP计算的话,这些企业的利润还包括在内。如果转移的是上市公司的话,这些利润还包括在上市公司的利润中。

我们再回头看美国。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制造业大量外移,并没有影响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而且美国过去10-20年涌现了大量优秀公司,有很多全球最优质的投资标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长期非常看好中国的供应链、中国的企业盈利。而且中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生毕业,这是很熟练、很完整的配套体系,是全世界所没有的,所以我们长期还是非常看好大中华地区和中国资产的投资机会。

2022年之前很多经济体将恢复到常态,1-2年的低迷对股价影响不大

主持人:3月份以来,不管是美股还是全球资产,还是原油等商品的动荡程度是几十年未见的。您认为疫情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怎样的?我们渡过了股市最黑暗的时刻了吗?接下来会有哪些机构性的机会?

蒋锦志:首先我认为,我们已经走过了股票市场最差的时候,最差的时候是3月中下旬附近。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欧洲等国家的疫情数据峰值已经过去了。第二,股票市场最差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市场恐慌的时候,而不是经济最差的时候。美国有一个恐慌指数,这个指数在2008年、2011年和今年3月份超过了80,现在已经没有那么高了。股市的表现一般提前于实体经济半年到一年或更长,所以市场最差的时候,往往不是经济最差的时候。从各个方面看,我们觉得股票市场已经走过了最差的时候,当然不排除未来股票市场会有波动。

如果再有继续下跌的话,我认为长期来看,挑选一些优质公司,是一个比较好的时候。

从经济来看,我预测大部分主要经济体最差在2022年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好的经济体可能在2021年就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从DCF角度看,如果一个经济体用1-2年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对股价影响不大,所以对股票市场也不必要过于担忧。

对于具体企业来说情况有所不同,有的受益于疫情,例如口罩、呼吸机的生产公司,还有必选消费等企业。

另外一些是一次性受伤的企业,一两年很快能够恢复。还有一些企业,因为疫情影响,现金流出现问题,从此开始走下坡路或者破产。在投资的时候,对这些企业要有不同的分析。

首先,短期来看,逆全球化对中国会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比较明显受益的是数字化和线上化的企业的发展。To C、To B、SAAS、企业上云等,都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消费者的行为和习惯也会发生变化。虽然疫情过后,这些需求可能会少一点,但这种趋势会形成。所以这些企业今年表现得非常好,很多公司还创了新高。

第三,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会加速向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集中。例如餐饮行业,可能受疫情影响,很多周边的餐饮企业关门了,但一些龙头企业还会趁此机会加速开店。所以长期来看,对龙头企业来说,它们的市场地位反而会提高。

主持人:全球大放水、低利率的环境会对我们的股票投资产生哪些影响?

蒋锦志:在疫情发生后,各国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在负利率和零利时代,持有现金是越来越不划算的。在这种情况下,优质股权的就越来越有价值了。数据显示,过去30年整体来看,标普是跑赢黄金的,所以投资优质的股权,能战胜通胀。

中国消费市场庞大, 必选消费的估值合理偏高

主持人:能否分享一下,按照景林的投资策略,目前你们是怎么做的? 

蒋锦志:我们一直用DCF方法进行投资,做股权投资的人,我猜测大家也更多的从这个角度考虑的。从DCF角度看,会比较看重长期,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们关注的是未来20年、30年的现金流,短期一两年的盈利好坏,不是那么重要。这会使得我们在看公司时,更多关注一些企业的长期因素,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不强?管理团队是否优秀?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这几点。用DCF法的好处就是,看的长、长期拿得住。

坏处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短期的因素看得那么重,不太积极主动地追逐短期的热点公司,也不是把短期业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短期业绩会出现波动。但我们对短期的波动的容忍度是比较高的。赚快钱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国内的产品基本上锁定三年,短期的产品我们基本上都不卖了。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以及现在的投资价值?

蒋锦志:今年的必选消费受疫情影响是比较小的,因为它们是必需商品,不管我们上不上班,在不在外面工作,这些商品都是需要的,所以这些企业的防守性比较好。目前,我觉得有些公司估值已经合理,或者有些已经偏高了。

但如果看整个消费品行业,我认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投资机会是巨大的,中国的消费市场是将会是未来全球最大的一个投资市场。我们目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美国了,但是我们的人均消费和服务支出不到美国人均的1/10。如果中国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加,中国的消费市场还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未来会越来越多的靠消费来支撑。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就举消费行业中的零售行业作例子,因为美国零售企业主要面向美国市场,不在其他国家销售,可比性比较强。具体来看,零售行业包括线上零售和线下零售,在美国,线上和线下的零售行业中,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有4家,中国只有1家,就是阿里巴巴;市值超过1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美国有20家,中国只有七八家。

如果看全球的消费公司、科技公司、医药公司,中国的公司和市值跟美国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换个角度看就反映出了中国这些行业未来有不少投资机会。

中小板、创业板估值不低了,港股估值较低,很多标的股息也超6%

主持人:A股、美股、港股市场的投资价值是什么?景林在这三个市场中的投资布局有什么不同?

蒋锦志:我们在三地市场做投资有十六年时间了。目前来看,在三地市场同时投资有一个什么好处呢?首先,就是一段时间A股市场比较贵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多的投港股和美股。

第二,很多优秀的科技公司,早期基本都选择了在美股和港股上市,我们有机会去投资这些企业。第三,更重要的是你在不同的市场投资的时候,会养成一个从全球视角看每一个公司的能力。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很多优秀公司已经逐步成为了一个国际性公司,或者说它的竞争对手已经变成了国际性企业。那么从不同市场去看、从全球角度去看,对中国的这些企业会有一个更长远的认识。就像我刚才讲的,把美国的零售企业和中国的零售企业做对比会怎么样?投资中国的零售企业的空间怎么样?会有一个更全面的判断。

从目前来看,今年除了纳斯达克没怎么跌,深圳中小板、创业板其实也没怎么跌。标普指数到道琼斯指数、香港恒生指数、国企指数跌了10%左右,沪深300是跌的比较少,只有3%。

从这些指数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来看,沪深300和MSCI中国指数的估值,处在过去10年的历史均值附近,低于美国。对于中小板的创业板,我不认为现在是一个比较低的估值。

恒生指数则处在过去20年的最低估值水平。港股上很多公司的股息收益率在6%以上,估值又很低。如果一些港股公司能够更重视股东回报、更重视分红,我觉得会有不错的投资回报。像美股中的星巴克、麦当劳等净资产都是负的,因为它们不但把每年挣的钱作为派息,还借钱进行回购。

美股市场上,一些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在基本面方面没有什么太大问题,我觉得美股大跌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研究和投资的机会。

中美利差扩大,增加了中国资产吸引力

主持人: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美博弈已经成为了未来5年甚至10年的一个新常态。反观国内,又有创业板的注册制的推出的一些利好,所以未来纽交所、纳斯达克对于中国企业上市的竞争力是否会下降?

蒋锦志:短期肯定会对纽交所、纳斯达克市场有影响,中美关系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上海和深圳的两个交易所接近于实行注册制,效率和速度会比以前有大幅度提升,这肯定会减缓很多企业去美国上市的进程。但美国市场还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因为相对来说,它还是更多的实行注册制和备案制,效率、确定性都很高,上市的时间表非常好预测,而且再融资的效率也非常高。

金山云就在最近登陆美股市场,表现也还不错,并没有因为中美冲突导致股票定价扭曲,因为美股市场上,除了美国政府的资金,更大量的是市场资金和全球资金。所以其实在哪上市不是特别重要的因素,只要企业足够优秀,在美国上市也会吸引大批投资者。而对于因为市场噪音导致中国企业的估值下跌的情况,如果跌的比较多,绝对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现在京东、网易,都在申请在香港联交所的二次上市,所以我觉得回到核心点来说还是你(持有)的公司是不是足够优秀?

主持人:如何看待外资在流入A股的趋势?

蒋锦志:我觉得很明显的一点是,目前全球资产是严重低配中国的。中国GDP占全球GDP大概16%-17%,但中国在MSCI的权重只有4%-5%。中美的市值比大概也就是1:3左右,中国是美国的1/3。所以从长期来看,MSCI指数的中国权重应该会越来越高,外资净流入中国是长期的趋势。

另外,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大放水,而中国这一次的货币政策是相对节制的,相对欧美国家来看,放水量相对较少。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扩大了50个BP,从短期利差扩大的角度来看,其实中国资产有一定的吸引力。

时间是长期投资者的朋友

主持人:景林的研究员或分析师中有不少有实业背景,原因是什么?对投资有哪些帮助?

蒋锦志:景林一直比较注重企业的长期核心竞争力,一直强调长期的自由现金流贴现,那么强调企业的长期核心竞争力,就要看企业的文化怎么样?企业管理团队是不是足够优秀?企业的战略怎么样?还有企业在上下游、竞争对手中间的优势和劣势。

要从实业角度去看这些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看财务报表,或者看短期的价格的波动、短期的业绩。从实业出来的人,第一,更沉得住气;第二,他在实业干过,更容易理解企业是怎么运作的,怎么管理的?企业文化是怎么样的?

主持人: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您如何保持好的状态? 

蒋锦志:我觉得这个问题跟以前几个问题是高度相关的,我刚才也讲了,我们的投资是基于长期的考虑,而不是短期表现,所以对短期的波动、噪音等就不那么关注。一些短期的因素,是一个长期投资者不需要关心的东西。

另外,从长期的角度看,我们聚焦于长期优秀的公司。有些不是那么优秀的公司,我们自动就不看了,选择少了,自然就不用做那么多的工作了,心态也会好很多。和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本身是一个开阔眼界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太短了,心理压力就很大,比如3月初的时候,市场跌了很多的时候,我的心态很好,我的同事心态也都很好。

我们希望大家都能理解,时间是长期投资的朋友,如果你身体健康,你的时间多了5年、10年,你每年的回报少一点点,长期回报还是非常优秀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