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港股打新热背后 一场“抢钱”游戏漏洞丛生

2020-05-09 20:27

港股打新热背后,一场“抢钱”游戏漏洞丛生!

来源:资事堂 

  如果有一种高胜率赚大钱的策略,你会怎么做?

  想必大多数人不但“All in”还会加杠杆去玩。

  而港股打新,就是这样一种策略。

  以4月底在港股上市的康方生物为例,首日挂牌收报24.3港元,较招股价16.18港元高出50.2%;按每手1000股计算,打新每“中签”一手帐面可赚8120港元。

  但这几天,随着“高瓴概念股”沛嘉医疗的上市步伐临近,投资者参与打新热情愈发倍增,一些金融机构的“事故”频现。

  这不但让投资者瞬间懵了,也将这个“抢钱”游戏玩法的漏洞彻底暴露……

  01

  20倍打新杠杆瞬间直降

  日前,医疗器械行业龙头沛嘉医疗-B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5-8日在香港市场招股,拟发行1.525亿股股份,每股发行价15.36港元,每手1000股,预期将于5月15日上市。

  资料显示,2019年10月,高瓴斥资近1.4亿购入沛嘉医疗将近10%的股份,后陆续建仓启明医疗和微创医疗。如今,后两家公司已经上市,且涨幅惊人。

  或许是看到“高瓴概念股”过往在港股的赚钱效应,投资者打新意愿强烈,不少券商的融资额度很快就被“买爆”。

  据多名投资者反馈,本来约定好的20倍杠杆打新,但申购页面瞬间变成了5倍,大家都傻了眼。

  事实上,沛嘉医疗的认购情况的确相当火热。

  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上午11:30,参与沛嘉医疗融资认购额达888.36亿港元,孖展(香港金融市场对杠杆式交易制度的称呼)倍数379.22倍。

  据悉,沛嘉医疗成立于2012年,主要覆盖中国各经导管瓣膜治疗医疗器械市场以及神经介入手术医疗器械市场,是中国市场仅有的四名拥有处于临床试验或更后期阶段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产品国内参与者之一。

  02

  为何融资额度总被“买爆”?

  客观而言,港股新股总被“买爆”的首要原因与新股受追捧不无关系。

  但是,有意思的是,我们似乎很少听说,有相关香港本土老牌券商被“买爆”。

  这背后,实际上与互联网券商的资质,以及它们在银行能拿到的授信不无关系。

  首先,香港的互联网券商由于成立的时间比较短,注资也比较少,并且绝大部分业务还都是为散户服务,业务线较为单一。因此,获取银行大额贷款的几率远远低于香港本土券商。

  即便是大额贷款下来,如果资金太多,没有被消化,也需要承担相关利息,这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次,互联网券商额度发放不是“定时定量”的。

  这主要由于互联网券商不知道银行什么时候能给额度,以及额度的大小。此外,从其他券商借来的额度,以及额度发放的时间,都是未知的。

  第三,个别参与港股打新的互联网券商本身没有香港牌照,这就没有融资的额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去“借”香港本地老牌券商的额度来维持客户融资打新的需求。

  一名主要从事港美股业务的互联网券商人士表示,“香港传统本土券商大多不愿意在内地开展业务,只愿意在香港开展业务,所以这时候就会跟我们有一种合作机制。”

  03

  技术是优势也是“命门”

  诚然,相比于传统的券商,互联网券商无论是开户速度,入金,出金,都是非常的方便快捷的。但是,一旦出现技术的障碍,也会使得其天然的优势在客户面前大打折扣。

  随着近期港股医药股打新热潮的出现,因在技术存在优势的互联网券商,他们存在相关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投资并非儿戏的事情,由于系统或者技术问题给投资带来的投资损失,或是不可估量的。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相关港美股券商历史上还出现过不少的“宕机”事件。

  然而,连龙头券商都屡次发生“宕机”事件,难免给以一向以技术为优势的互联网券商大大减分。

  未来,如何利用好技术,且不让技术成为自己的软肋,是从事港美股交易的互联网券,需要深思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