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0-04-27 22:22
作者 | 非菜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近期,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引起全球经济衰退的争论不少,不过从当前的环境形势、经济数据和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其实已经没什么好争论的了,基本已经取得共识,衰退不可避免!
疫情之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一个国家或企业能够独善其身。全球金融市场刚经历大幅动荡,全球产业链或中断、或转移、或回迁,各种对经济和产业衰退的悲观论调甚嚣尘上。
1
产业链中断,从复工荒到订单荒,失业率飙升
1990以后,国际贸易景气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并带动全球价值链快速延伸。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电子和机械出口已达到世界第一,常见的电子产品手机就是之一,但是也要清楚的是大多属于低附加值的供应链中下游环节或者国际代工角色,上游关键原料和零部件仍然高度依赖进口,所以也才有中兴、华为等被制裁、限制的事件出现,当然这也在倒逼我们尽快发展核心高顶尖技术,早日实现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化,才不至于受制于人。
2020年1月中旬疫情发生后,本来国内因为疫情对复工复产造成了很大影响,国内大多数行业和产业链都因此受阻,尤其旅游、餐饮、航空和制造工厂等行业,就在国内举国之力抗疫,并取得有效控制,部分复工复产也逐步恢复的时候,疫情又出乎意料地迅速蔓延扩散到全球,进而影响到了全球产业链的运行!
国内疫情爆发时,中国已经几乎停产停工了两个月。而后海外疫情爆发,又要陪着全世界继续停产停工,尤其是大量的外贸企业以及参与全球化产业链的制造企业。全球化的今天,缺少任何一环都步履维艰。
尽管全球各国都在政策疏导,实施货币宽松大放水来规避经济危机,但是疫情限制了人们出行和聚集,消费和服务的需求大幅下降。由于服务、消费支出占美国GDP比重超过60%,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也会相应萎缩。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阻,导致全球贸易大幅萎缩,内外需求都在减少,企业就难以获得订单。
现在的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订单和现金流,企业开始是复工难,现在是复工了更难。不复工损失的是设备折旧、部分工人客户的流失,复工之后难的是没有订单,生产的都是旧订单,大量生产只会造成库存积压,周转不灵,最后债务压身,更加难以为继!也因此造成了大量失业人口,近期的美国非农就业人口和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都暗示了失业还在不断加剧。
而最新公布的3月份美国零售额也大幅下滑,环比下跌8.7%,创出历史最差表现。4月份的经济数据也许比预想的还要差也说不定。
至于疫情结束后国内预期可能出现的报复性消费现象也并没有出现,经济不景气,加上国人以往热爱买房,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哪还有钱乱花?各地到了纷纷发放消费券来刺激消费的地步,只能祈求疫情早点结束,才好安居乐业。
2
全球产业链转移&回迁
除此之外,“产业链转移”也再次成为了经济、投资圈谈论的焦点,源于一则“美日企业回迁”的新闻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于近期推出了约22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产业回迁,从中国撤离,而美国政府则是应允企业迁出中国的支出成本做抵税处理。正因此担心疫情引发产业链迁出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
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疫情后,各国的不信任度将增加,各国着手构建更独立、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会是一个趋势,会出现逆全球化的阴影。不过,在短期内各个国家很难构造出独立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也难以在短期内发生逆转性的变化,全球产业链在短期内不会,也无法与中国脱钩。
其实,全球产业链转移早已露出端倪,近些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尤其中美之间的毛衣摩擦,明眼人都清楚是根本原因某一方要遏制另一方的崛起,心知肚明的。加上内地土地成本等近年来不断提高,以往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也正在削减,可以明显看到部分产业链正在往东南亚、越南等地转移。美国正值大选年,企业回迁,提高本国就业率,一向为了讨好选民的政策,政治目的往往如此。
从历史经验看,全球产业链的转移一般是伴随着原有产业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不再,将其中低端产业向存在劳动力比较优势且有一定工业基础的经济体转移的过程。而产业转出国最终往往会有三种状态:发展为消费国(像美国)、中高端制造国(像德、日、韩等)或者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像巴西、阿根廷等资源禀赋型国家早已今非昔比)。而当下的中国正在逐渐进入工程师红利时代,中产阶层越来越多,开始注重消费升级,上升势头和空间依旧不减。
说了这些,全球产业链能够从中国转移迁出吗?其实部分转移已经是事实了,中国的一些中低端产业也在往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转移,有些是为了用户市场而不得不转移的。就像小米、OV等手机在印度纷纷布局生产基地一样,美国的苹果、特斯拉也要为了中国客户而在中国生产,毕竟这是个14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
同时,企业搬迁意味着高成本和新投资,疫情的阴云笼罩会让投资者们尽量保有现金,谨慎少花钱。而中国在对抗疫情中展现出的管理能力和民众动员力也表明了他的强大执行力和优势,作为全球拥有最全最完整产业链的国家,牛逼可不是吹出来的,完全脱离中国光凭想象一下都难,要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反而是中国了。
此外,看过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应该都能注意到,欧美工会制度的存在,客观上也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回迁就一定如愿吗?
3
如何应对?
至少,在短期内,全球产业链也许很难有能替代中国的角色,要与中国完全脱钩几无可能。
但是,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成本比较优势在下降、竞争力也在下降,大量高端制造业技术还不够成熟,专利权等国际法制还不够完善,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的人口红利优势缩减,还面临着无处不在的各种各样的内外动荡和挑战。
当此之时,国内面临着经济转型,外部面临着越来越频繁的竞争壁垒,首先要先保障活下去,然后按照既定的“一带一路”战略行进,加大开放,引进中高端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力,与时俱进,政策上支持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生产力。就像战胜疫情一样,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伟大的民族就没有度不过的难关。
最后以一段讲话来结尾,祈望疫情早日结束,世界重归平静: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