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行就原油宝再发声 针对性风险提示、与机构交涉难度悬疑仍存

2020-04-25 20: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又现最新进展。4月24日晚,中国银行(以下简称“中行”)再次发布关于“原油宝”产品情况的说明。中行表示,”中国银行对客户在疫情全球蔓延、原油市场剧烈波动情况下,投资‘原油宝’产品遭受损失深感不安。我们一直在积极倾听大家心声和市场关切,全面审视产品设计、风险管控环节和流程,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与客户同舟共济,尽最大努力维护客户合法利益。”

  在该说明中,中行还提及“自4月6日起,中行通过短信、电话、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多种渠道,向‘原油宝’客户多次进行针对性风险提示”、“针对‘原油宝’产品挂钩WTI 5月合约负结算价格事宜,中行持续与市场相关机构沟通,就4月20日市场异常表现进行交涉。”等重要信息。

  以下是中国银行声明全文:

中行此前发“针对性风险提示” 效果怎样?

  此前,有不少针对中行未能及时对客户进行风控提示的质疑。对此,中行在说明中表示,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投资者交易频繁。自4月6日起,中行通过短信、电话、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多种渠道,向“原油宝”客户多次进行针对性风险提示,特别是4月15日以后,每日向客户进行风险提示。4月20日是“原油宝”美国原油产品当期结算日,约46%中行客户主动平仓离场, 约54%中行客户移仓或到期轧差处理(既有做多客户,也有做空客户)。

  中行在4月20日之前多次对客户进行针对性风险提示的说法在部分投资者处得到了证实。来自北京的投资者小河(化名)对记者表示,自己确实曾收到过3、4次来自中行的提示短信,也接到过来自中行客服工作人员的电话。

  中行提示短信截图

  不过,小河在收到风险提示后仍属于那54%的“移仓或到期轧差处理”的客户之一。“中行工作人员在电话里也提示我,20日22点是最后交易日期,建议我提前手动自动平仓,要不移仓将面临较大幅度升水的风险,我就问他,除了移仓还有一个自动到期轧差的选项,我选择到期轧差就是不是等同于4月20日22点自动给我平仓,对方说是的。”小河说,他当时认为油价已经下跌较多,或许到最后交易日之前还会有一些变化,为避免自己忘记操作或者操作时遇到系统网络不畅的情况,就选择了自动轧差。“22点是交易截止时间,系统显示的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价格为11.15美元/桶左右,我一直以为就是按这个价格结算,这也是我理解的客服人员给我表达的意思。但是,实际上,最终的结算价是按照凌晨的-37.63美元的价格。这我不能接受”他说。

  业内知情人士24日在接受新华财经采访时表示,根据业内惯例、CME相关规则以及和客户签署的协议,行情价格不是结算依据。平仓或移仓需根据CME官方结算价进行。据新华财经报道,中行原油宝产品自上线以来,也一直参考了交易所官方结算价与客户进行结算。

  记者查阅一份投资人提供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场个人产品协议》,该《协议》第九条“到期轧差结算与移仓”中如此表述,“合约到期时,若甲方账户中仍有未平仓合约余额,则按照乙方公布的合约结算价办理结算。乙方将参考当期合约结算价平仓甲方该合约余额数量。”在该份《协议》中,记者并未看到关于结算价格的具体说明。

  “我认为,平仓结算价格按照CME官方结算价进行这一点在我签署的中行的电子合同中并未明示,而且和我通话的客服人员也未告知我按什么结算。”小河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凯银投资联合实验室主任吴飞和研究员张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无论银行支行的员工或客服人员,还是购买了“原油宝”产品的投资者,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不具备专业的期货业务风险分析和交易能力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风险提示更多是做到了行为痕迹上的尽职。例如,期货业务与其他的理财类产品不一样,期货资产长期持有的时候没有分红或者利息,同时持有成本是越来越高的,而理财类资产长期持有的时候是通过分红或者利率的方式取得收益。如果不了解期货业务的一些特点,是很难向投资者解释清楚风险的。“实际上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正规的期货公司,他们普遍认为期货不属于大众投资公司,因此开户要求资料繁琐复杂,同时不怎么向大众进行产品宣传。”吴飞和张茜表示。

中行就市场异常与相关机构交涉 难度几何?

  中行在说明中还表示,针对“原油宝”产品挂钩WTI 5月合约负结算价格事宜,持续与市场相关机构沟通,就4月20日市场异常表现进行交涉。中行将继续全力以赴维护客户利益,未来进展情况将适时与客户保持沟通。

  回顾整个“负油价”发生的始末,离不开上市WTI期货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对于交易和结算系统的调整,它在这次巨亏中有无责任?各方仍有争议。

  4月8日, CME表示,正在对软件重新编程,以便处理能源相关金融工具的负价格。

  4月15日,CME发布测试公告称,最近的市场事件增加了某些NYMEX能源期货合约可能以负或零交易价格交易结算的可能性,并且这些期货合约的期权可能以负或零的行权价列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所有交易和清算系统将继续正常运行。

  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2点后,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价格急剧下挫,跌至史无前例的最低-40美元附近。CME公布官方结算价-37.63美元/桶,成为原油宝美国原油2005合约到期平仓的结算价。

  新华财经援引业内专家的话称,这个价格是极端中的极端,不排除人为操纵的可能。CME作出这样的决定值得质疑,认为中行可保留追索的权利。

  有消息称,美国大陆资源公司(Continental Resources Inc)创始人Harold Hamm致信CME的监管机构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要求调查“可能的市场操纵、系统故障或计算机编程故障”是否导致油价跌至零以下。该公司也向CME市场监管部门提出类似的投诉。

  不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业务创新部负责人刘明磊表示,中行与CME或者其经纪机构交涉难度会很大,交易所是按照规则和流程在执行。他指出,交易所有权修改规则,而且也提前在市场通知了,在法律上很难追究交易所责任。除非CFTC或美国国会觉得有操纵价格嫌疑,予以听证调查。

  此前,CM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特伦斯•达菲(Terry Duffy)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乐意配合调查,并称市场运行正常。“在我们宣布允许负价格交易的两周前,就与政府监管机构开始进行合作了,所以这种情况的到来对我们来说不是秘密。但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让市场价格能够反映产品的基本面,期货市场运作良好。”

  另据外媒报道,美国在调查俄罗斯与其他产油国的协商相关内幕消息是否泄露,使得交易者在原油价格波动中谋得上亿美元的利益。CFTC将重点调查上月俄罗斯和欧佩克联盟的策略是否提前泄露给了市场参与者,将问询是否提前获悉俄罗斯在欧佩克+协定中的立场。同时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也在调查期货合约交易中的可疑交易者。

中行将全面审视产品设计、风险管控等

  中行在说明中表示,中国银行对客户在疫情全球蔓延、原油市场剧烈波动情况下,投资“原油宝”产品遭受损失深感不安。我们一直在积极倾听大家心声和市场关切,全面审视产品设计、风险管控环节和流程,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与客户同舟共济,尽最大努力维护客户合法利益。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如此极端的负价格,所有人之前都没有预期到,而此次“黑天鹅”事件也暴露出了从监管层、银行到投资者等多方的问题,尤其是银行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暴露出的一些缺陷,值得反思。“是不是所有类型的投资产品都适合在银行渠道卖?”有业内人士提出。也有投资者对记者说,“中行将一个原油期货的产品当理财产品销售,是不是欠妥?”

  记者在与多位投资了中行“原油宝”以及其他银行“纸原油”的投资者交流了解到,很多投资者在投资该产品之初完全没有投资原油期货的相应经验,对一些基本概念也不了解。

  一位来自北京的投资者对记者说,他以前在银行买过“纸黄金、纸白银”之类的产品,他之前以为“纸原油”也和“纸黄金”差不多,“趁现在原油低价买进,即使短期被套也没有关系,下跌了大不了就一直拿着,总归会涨回来”,但直到之前进行过一次移仓操作之后,才了解到“移仓”的真正含义以及这里面蕴含的较大风险。

  小河也告诉记者,自己是今年3月开始投资中行“原油宝”的,当时国际油价下跌很厉害,身边朋友分析说“已经跌到成本价,有很大概率上涨”,而中行的这款产品正好能提供这样的投资机会。他也向记者坦言,自己在此前从未接触过原油期货,对“移仓”、“穿仓”等概念也并不了解。“我买这个产品之前做了银行的风险测试,也通过了风险测试,但是风险测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期货投资或者原油期货投资的一些题目。如果当时有这样的内容,而我无法通过的话,可能我就不考虑买了。”他说。

  风险测试截图

  吴飞和张茜在接受采访时说,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原油宝”类产品在设计的时候,默认的风险等级还是比较高的,指出是有可能亏损掉全部本金的。但是对于高度专业的期权期货类产品,似乎单纯只测试风险等级可能还不够。

  吴飞和张茜也表示,真正的财富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维度,要了解客户真正的知识结构才能设计合适的资产配置方案;同时,高度专业性的投资产品需要高度专业性的投资顾问团队进行管理,在这时候,财富管理机构实际上是成为一个信息翻译官的角色,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投资者。而目前我们的金融理财机构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嘉信理财在2019年发布的“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报告”发现,中国新富人群使用投资顾问的使用比例并不高,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会寻求投资顾问和服务。而专业化投资顾问团队的发现和选择将是未来财富管理业务的长期发展趋势。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