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碧桂园为什么频频对自己“开刀”?

2020-04-08 18:44

  来源:一舟有料

  谋变,或是生命活力的象征。

  而眼下,头部房企碧桂园正持续不断地对自己“开刀”。

  一舟获悉,继广深区域后,4月1日,碧桂园内部又发文宣告了关于调整贵州区域、成立贵西北区域及相关人员任免的通知。包括最新调整在内,自3月24日至今,碧桂园涉及调整的区域一共17个,比如,原浙南区域并入浙东区域、原京东北区域并入天津区域等调整。

  修正

  对此,碧桂园内部人士表示,“去年碧桂园员工数同比上年末减少约2.9万人。但其中,约大约2.5万人相当于转岗。2019年,碧桂园员工真实波动比例为3.9%,属于行业正常范畴。”

  同时,4月3日,碧桂园总裁莫斌在公司高管会上表示,上述一系列区域架构的优化整合,是针对企业管理运营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主动地自我修正。

  而这样的修正,还会持续。上述会议透露,碧桂园总部精效高干还要继续进行。所有的区域要推动项目做一成一,在做强做优的同时,还要做精。未来碧桂园还有可能会根据市场、内部管理的需要进行细分。在培训培养、优胜劣汰并赋予更大的平台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

  按照碧桂园的初衷,其将进一步整合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资源,强化竞争优势,因此对相关区域进行合并调整。

  事实上,从眼下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适时修正着实也很有必要。

  在疫情叠加境内外复杂经济环境下,前有万科为更好活下去,增加现金储备、恒大75折促进销售、融创适时“换仓”,后有多家中小规模房企降薪自救,均预示着2020年行业整体环境不容乐观。

  往年,若房企公布新一年销售目标同比增幅不在20%以上,显得底气不足。而2020年,各房企设定的销售目标增幅超过15%的都寥寥无几。

  对于一家年权益销售额突破5500亿元的大型房企,只有不断围绕利润,负债,资金各项指标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使得财务数据长期稳定,才能走的更远。

  远见

  不过,与部分受此次疫情冲击,被动进行调整的房企不同,碧桂园这场调整早已开始,且已经延续了2年。

  碧桂园于2018年开始弱化规模增长指标。2018年之前,规模快速增长令碧桂园在行业内备受瞩目。但从2018年之后,碧桂园不再对外公布销售目标,仅设内控目标。也正是于2018年,碧桂园开始进行区域架构的调整。

  如莫斌所言,未来的区域整合还要进一步思考区域做强做优的问题,会以年化回报和利润总额为考核,而不再以规模论英雄。

  而运营效率的提升通过利润与回款才能得以体现。伴随规模增长指标的弱化,碧桂园越发重视回款,并计入考核指标。

  这一些考核指标,在2019年年报中有了答案。数据显示,2019年末,碧桂园在持续调整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五大城市群,碧桂园权益可售资源占比达74.7%。

  其中,截至2019年12月底,碧桂园位于大湾区内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资源约3091亿元,潜在的权益可售资源达3226亿元,权益可售资源合计6317亿元。

  2019年末,碧桂园可动用现金也达到史上最高水平。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碧桂园可动用现金余额约2683.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到14.1%,加之尚有3167.9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未使用,现金流十分充裕。

  由此来看,一家企业的远见能力,决定其发展深度。而碧桂园作为行业龙头,多数时候就正是以这种远见性,快速跑赢行业。

  2015年,碧桂园就紧随行业大势,把握机遇,通过一系列的区域裂变深耕市场,实现了规模快速扩张,成为行业龙头。如今,在行业寒潮时,碧桂园再次根据需求谋变,或又将是遇见另一不同的风景的开始。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