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上坤地产冲击港股:举债扩张 利润不及利息支出

2020-04-08 07:38

  创立10年的上坤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坤地产),日前向联交所递表上市。

  公司递交的聆讯资料显示,计划将大部分募资用于物业投资与开发、偿还债务。

  在国内楼市调控频繁、房企利润被削薄的市场环境下,面对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港股市场,公司掌门人朱静又能讲出怎样的故事?

  业绩增速骤降

  在国内房地产行业里,上坤地产“出生”很晚。

  2011年,在河南建业地产集团待了10多年的朱静,只身前往上海创立上坤置业。启信宝显示,上坤置业目前为公司间接附属公司。

  公司创立后5年,上坤地产项目主要在上海本土,直到2016年才进入苏州市场,随后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及中部核心经济区逐渐布局。

  截至今年2月,公司旗下43个地产项目、涉及8个省份及直辖市14个城市,二线、强三线城市是公司青睐的市场区域。

  从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土储总量并不多,目前应占总建筑面积约260万平方米。其应占土储量在长三角、珠三角、中部核心经济区分别为153.31万平方米、37.44万平方米和15.4万平方米。

  截至今年2月底,公司应占总建筑面积超过70%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且近半数物业项目及公司应占超过18%的总建筑面积位于上海市。

  公司在聆讯资料中毫不避讳:“我们高度依赖长三角经济区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上海。”

  资料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物业销售收入分别有约100%、100%和60.8%来自上海的物业项目。

  2017年至2019年,公司销售收入分别为51.5亿元、229亿元和323.5亿元;收入分别为12.01亿元、68.47亿元和75.35亿元;对应年内溢利分别为0.35亿元、6.73亿元和6.77亿元。

  公司业绩增长快的同时,其毛利率并不稳定。2017年,公司毛利率为30.9%,2018年突增至51.5%,在2019年又回落至40.8%。

  公司解释,2018年毛利率超过50%,主要是因为樾山项目的低密度优质别墅收入结转所致。

  斑马消费注意到,上述3年,公司收入增长超6倍,毛利率时高时低,对尚在扩张期的公司来说,并非一个好信号。

  房地产市场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明显降温,伴随着频繁楼市调控、今年疫情等因素影响,对于上坤地产来说,今后压力并不小。

  受疫情影响,2020年2月,公司销售额同比下滑50%以上,当月收入同比减少20%。

  利息支出超过利润

  早在去年,上坤地产提出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保持50%。这意味着公司在今后仍将大规模扩张,需要大量资金储备。

  从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银行借款等。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分别为23.26亿元、30.35亿元和42.43亿元。同期,其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利息分别为3.63亿元、6.48亿元和7.64亿元,比公司这3年所赚利润还多。

  为获得资金,公司承受了高出一般房企的借贷成本,上述同期,其实际借款利率从2017年的7.4%增至2019年的9.4%。

  截至今年2月底,公司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增至62.74亿元,其中30.75亿元将在1年内到期。同期,公司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54亿元,资金缺口较大。

  斑马消费梳理发现,公司现有开发的地产项目,仍需要持续且庞大的资金支撑。

  截至今年2月底,公司可出售的建筑面积和可租赁建筑面积合计为23.97万平方米,正处于开发中的建筑面积210.88万平方米,是公司应占土地储备量的8成。

  公司在全国性扩张过程中,虽说杠杆已经降了不少,但仍处于高位。2017年至2019年,公司净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84.9%、325.9%和118.8%。

  净资产负债率在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高企,其经营现金流净额连续两年录得负值,分别为-0.36亿元和-38.06亿元,2019年回正为20.08亿元。

  实际上,这已给公司带来影响,公司表示,如不能取得充足的额外融资或不能通过业务运营产生充足资金,公司或不能按照计划扩张。

  所以,公司急对接资本市场显得颇为急切。

  日前公司递交的聆讯资料募资计划已载明,拟约60%募资用于开发现有物业项目,约30%募资用于偿还项目开发的部分现有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仅有10%的募资用于一般运营资金。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