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我为什么那么不喜欢瑞幸?

2020-04-07 20:35

这些天瑞幸的事一直是市场上的热门。我那些朋友圈里前一阵天天转美股崩盘的人,现在也都纷纷转载起了瑞幸的文章。于是我又要说,作为一个真正做空过瑞幸的人,我的体会远比他们要深刻得多。

但我自己也反思了起来,为什么我对瑞幸如此苛刻?在瑞幸之前,我已经很长时间,至少有两年左右吧,没有选择过做空了。毕竟巴老曾经说过,没事别多做空,一个预期收益有限亏损无限的游戏,没有很大把握千万别轻易玩。同时,我本人对咖啡行业完全是门外汉,一年喝的咖啡在10杯以内。对一个不怎么了解的行业下这种毒手,瑞幸到底是哪里惹到我了呢?

我第一次接触到瑞幸,是家里爱喝咖啡的领导介绍的。在瑞幸刚开始烧钱后不久,有一次我们正好在一个办公楼下,领导有买一送一的券,于是走进去给我们俩各来了一杯。我当时第一眼就觉得工业设计挺不错,刚开业买一送一的优惠也在很正常的范围内。而咖啡的口味呢,我自然是毫无评价能力的。领导的评价是一般般,不过胜在便宜。

后来,我再也没喝过瑞幸,一个不爱咖啡的人,什么3.8折1.8折都吸引不了我。但肉眼可见的是瑞幸的广告越来越多,至少电梯里是铺天盖地的。慢慢地身边也有很多人开始会买瑞幸,但可惜的是,从来没人请我喝。

在我的观察里,喝咖啡的大约有四种人:

第一种,是真正的咖啡爱好者。什么星巴克瑞幸,全都是看不上的,必须是真正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当然这类人也是必须要有自己的鉴别能力的。

第二种,是消费生活方式的。我大约把这类人理解成星巴克大军。就像我们老板约人谈个事,基本都会约在星巴克,绝对无法想象他约别人在瑞幸谈事。在这类人眼里,星巴克不是一个咖啡品牌,而是一种生活符号。在这个层面上,瑞幸也好,剩下的咖啡品牌也好,都是替代不了的。

第三种,是只要有咖啡就行,完全不在意品牌的,成本当然是越低越好。我看网上好多人说麦当劳的麦咖啡,或是全家的咖啡要比瑞幸好,我想大约就是这类人。我自己以前有一段时间咖啡喝的也还不少,但我只喝雀巢罐装,几块钱,也不需要那么多。星巴克对我没什么吸引力,一方面是价格高,另一方面是没有小杯,我总觉得会浪费。

第四种呢,则是不太清楚自己要什么咖啡的。但是又会觉得生活中缺了咖啡好像少了点什么。这类人才是瑞幸的广告主力吸引的客户。比起星巴克,瑞幸便宜得多,但比麦当劳和全家,至少看起来是杯正宗的咖啡。在这样的诱惑下,瑞幸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选择。

前三类人,瑞幸是很难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客户的。但是第四种人,人数其实未必很少,所以这同样是一个合理的策略,没有什么问题。而瑞幸采取的手段也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注重营销,主要就是“咖啡金奖”+“工业设计”+“明星代言”+“广告地毯式轰炸”+“快速高效布点”。从营销上看,瑞幸做得不但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还体现出了很清晰的思路和很强的执行力。

可以说,一开始的时候,我个人对瑞幸的营销策略还是倾向于“欣赏”的。那仅仅一年半瑞幸就成功上市的时候,我怎么就变成了“坚定做空”呢?这个转变到底出现在哪里?

现在回顾,可能就是在瑞幸准备上市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它的财务数据。第一次看到瑞幸亏损的数据,好像就是2018年前9个月亏9亿左右。瑞幸前期巨亏,我想正常人都能理解,前期的补贴、烧钱都是正常的策略,亏损是理所当然的,也并非不能接受。

但是,在这种时候,我并没有看到瑞幸有解决的策略。

关于瑞幸鼓吹的未来的盈利模式,在我能看到的资料里大概有以下几种:

1. 培养用户习惯后,涨价

2. 外卖模式省成本

3. 增加轻食等其他品类

4. 超级规模化后摊低成本

很显然,这几个方案都无法说服我。首先,瑞幸想涨价,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星巴克已经锁死了它的上限。而它前期用低价招揽来的大批客户,很多人看中的就是一个“便宜”,如果跟星巴克差不多的价格,为什么不买可以拍照发朋友圈的星巴克呢?一旦被人定位为“低端”的品牌,再想要走到“高端”,就是非常难的了。

许多年以来,有很多品牌曾经想挑战过星巴克。比如什么COSTA、太平洋,都是我以前经常去的,因为人少啊!而我就喜欢能保证有座位的地方……尤其太平洋我还比较了解,当时他们也有快速开店追赶星巴克的想法,也在城市核心搜集门店位置,但很快就发现在一线城市太难了。星巴克早已经在最好的区域提前卡位,租金也大多有优势。在这个层面上,想要去竞争真的不是一般的难。如果说局部竞争还有希望,那整体超过星巴克真的只能说是个梦想。

而轻食、外卖,本身并不算什么创新的模式,也面临着剧烈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用低价策略获客的瑞幸也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就是形象不高。我看见很多人都说瑞幸的咖啡“难喝”,其实我倒认为未必,大多数人觉得这个“差”并不是差在真正的口味上,而是心理感觉上。在这个层面上,我感觉到瑞幸已经在失败的边缘上了。

当然有人会说,亏损企业就不能投资了吗?特斯拉、京东、亚马逊都长期亏损,怎么还是有很多人看好他们呢?我自己目前都还是特斯拉的股东,当然不会觉得亏损企业不能投,但我觉得至少要满足以下几点中的一点:

1. 带有前瞻性的新技术,未来有爆发的机会

2. 已经形成了非常成型的优质产品,缺少的只是更好的应用方式

3. 通过亏损能把竞争对手杀死,独占市场,掌握未来定价权

上面几家,我自己是可以对号入座的(废话)。但是瑞幸,大多数人其实都真的算不清它未来该如何盈利,只是凭着前几年互联网模式大爆发的惯性认为,它“可能会成”。

在这里,下一步拿来做对比的,应该是滴滴和摩拜。同样的疯狂补贴,疯狂广告。但他们依然和瑞幸有本质的区别。第一,这都是新兴行业,在他们的行业里,不存在像星巴克那样的行业天花板,他们确实有机会独占市场。第二,这是新技术的应用,在一段时间的烧钱过后,他们是可以恢复到正常价格体系的。

但在瑞幸身上,我看到的只是资本游戏。站在2019年的年初,如果我是瑞幸的老板,我想我会去思索,如何才能慢慢让公司在积累了知名度后,慢慢从低端产品的形象中走出,去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因为我一直觉得,创立一个公司的目的,最终是盈利。只有盈利,才能最终为社会实现价值。也才能证明你的产品是真正被需要的。

而不断的通过资本输血,则更像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18个月上市,不可谓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但如果人人都追求这样的致富模式,那还要谁会静下心来做产品,通过让人们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来改变世界呢?

我去过很多次京都,那里有许多百年、甚至千年老店。其中上市的屈指可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好公司。每次跟领导一起去京都,领导都会带我去几家广受好评的独立咖啡店。这时候,不爱喝咖啡的我也会兴致勃勃地听店员讲解咖啡豆的种类,然后把一年中仅剩的几杯额度用完。

我一直想,如果给我瑞幸那样的预算,让我来烧,我会把这个品牌做成什么样?也许我没有瑞幸管理层那样的人脉,但如果有人给我这么多钱,我自负地随便想想,应该也不会比瑞幸差太多吧……如果这样的模式成功了,那是不是对许许多多努力做咖啡的人来说,有些太不尊重了?

回顾了那么多,原来我也是个感情用事的人,只凭自己的喜好就选择做空了瑞幸。瑞幸我是第一天能借到票的时候就入局了,17-18平了大半,剩下的是在25-30止损了。整体算下来,令人庆幸地还微赚了一点。但在瑞幸股价40多的时候,我也感到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我不敢再下手了。难道它真的是割洋韭菜的“民族之星”?其实我想,被割的大多数还是自己人吧……

我并没有想到瑞幸会财务造假,我只是认为它们依然会巨亏。但一个持续亏损而没有找到清晰盈利模式的企业,必须有也一定会有数字上的飞速增长,一杯30块的咖啡,打1.8折后5.4元卖给了客户。那么这杯咖啡的收入是计30元,还是5.4元呢?在瑞幸,当然是前者吧,剩下的20多元全部计入营销费用不就得了。只是,这种收入有意义吗?

最后,我问了下领导,说你为什么后来也不喝瑞幸了。领导坚定的回了两个字:“难喝”。于是我争辩了一下,说网上有人盲测,根本测不出星巴克和瑞幸的区别。领导立刻回答:星巴克也难喝!我只喝十几块一杯的Manner!

好吧…… $瑞幸咖啡(LK)$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