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0-02-04 13:22
作者:天风证券研究所医药郑薇团队
投资摘要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目前该疾病已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截至1月31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1791例(江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各核减1例),现有重症病例1795例,累计死亡病例25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3例,共有疑似病例17988例。
多维度了解疫情相关知识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涵盖了此次疾病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临床分型、鉴别诊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治疗、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转运原则、医院感染控制等11条内容,具有权威指导意义。
核酸检测:确诊病例需要通过核酸检测,已有多家公司的试剂盒获批,极大缓解检测通量问题,原来由疾控中心统一调配的试剂盒可以由符合检测要求的医疗机构自行采购使用,加快了检测效率。
防护产品: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以及家用消毒用品成为疫情下的紧缺物资,我们梳理了各种物资的具体情况,防护目的以及使用方式等。
治疗药物: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特效抗病毒药物,给予患者对症治疗,相关药物包括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甲泼尼龙、阿比多尔,我们详细介绍各个药品情况、作用原理以及相关厂家。
中医药:中医药根据症候辨证施治是可行方案之一,同时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也给予推荐,分为两个方案类型,分别为医学观察早期作预防及临床治疗期。
潜在新药:面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从头开发新药以及疫苗研发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认为当下老药新用可能更加具有现实可行性。近期已有多家科研机构发现一批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老药,但仍需观察。
疫苗研发:国内方面,科研单位层面已开始疫苗研发。国外方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与许多合作方一起研制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其中一个合作方是Moderna的公司,其正利用一种mRNA平台进行疫苗的开发,而mRNA疫苗近来也逐渐引起较高关注。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疾病的抗争史,对于大自然和生态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而通过科学的认知,有利于我们对重大疾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此次2019-nCoV引发的疫情,如SARS一样,将在我国疾控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随着对其认知的不断深入,科学防控体系的不断健全,全民积极的配合与参与,疫情将逐步得到有效控制,而作为以对抗疾病为使命的医药行业,也将继续求索,研发新药,争取早期攻克疾病,为人类生存做贡献。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经营风险、宏观环境不确定性等
目录
正文
1. 历史上令人震惊的传染病事件
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全球生命健康的大病种
根据WHO2016年数据,2016年全球死亡5690万人,其中54%的都是由于TOP10死因。全球10大死亡原因中,由于传染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导致死亡人数约为300万人,排在TOP10的第三位。在收入较高国家,呼吸系统导致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多是由于较好的卫生环境和医疗资源。
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肺结核等。其中SARS、MERS、流感等重大公共安全疫情都属于支气管炎相关疾病。
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受世界关注的疫情包括SARS,MERS,流感,均是由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的。其中波及范围最广,死亡人数最多的当属流感,而SARS也由于其较强的毒性而受关注。
1.1.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有多种分类方式,以感染对象分为人、猪、禽等类型,其中感染人的又分为甲(A)乙(B)丙(C),主要根据其病毒表面的蛋白外壳的抗原性种类而区分。
流感病毒由蛋白外壳、基质蛋白和内部的核酸物质组成,外壳上有两种重要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具有抗原性,同时神经氨酸还具有酶活性。病毒种类也可根据HA和NA的抗原性不同分为H1-15,N1-10,不同HA和NA的组合构成病毒多个种类。
HA和NA作用:病毒进化为非常简洁的结构和基因,无法自行生存和复制,必须依附细胞才能自我复制,主要流程包括:吸附-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HA则起到吸附的作用,使得流感病毒牢牢抓住细胞,吸附上去,然后被内吞进细胞,由于酸性环境使得病毒释放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胞,再指挥合成病毒组装所需要的物质,然后装配,装配好的新病毒在NA的作用下,可以破膜而出,约能释放出1000-100000个新病毒。
我们熟知的奥司他韦,其实就是对NA的作用,使得病毒无法释放出去,限制了病毒的扩散,因此在病毒感染的初期是有效的,一旦病毒大量复制,效果就比较有限。
流感病毒的核酸特性决定了其高度变异性。流感病毒核酸是多条单链RNA组成的,其中多条和单链是其高度变异性的原因。
流感病毒的突变分为两种:抗原漂变(Antigen shift)和抗原转变(Antigen drift),漂变是较小的变异,转变是较大的变异。漂变多在病毒复制的时候,由于单链RNA,其修复机制比双链机制更弱,容易发生突变,同时也与宿主的免疫力选择有关。而转变多由于基因重排导致,与单链核酸的特性有关,比如感染2种不同病毒,产生重组后,HA或NA或者两个都会抗原转变(比如H1N1-H2N1,H1N1-H3N2等)。由于流感病毒的高度变异性,疫苗的研制通常在流感后4-6月才能研制完成。因此每年WHO都会对病毒突变方向做预测。
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着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1.2. 西班牙流感
有记载的流感病毒最早是在公元前412年,而最知名的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我们本文以西班牙大流感为视角,回到1个世纪前,去了解这场席卷全球,感染超过5亿,死亡人数超过4000万人的人类之殇(WHO数据),也有现代科学家认为,西班牙大流感感染约5亿,死亡人数在5000万-1亿之间。
最早的来源并非是西班牙,大概率是美国的堪萨斯州。这次流感总共有3次反复,最早起始于1917和1918年交界的时候,而最致命的是1918年8月来袭的第二波流感。时值正处于一战敏感时期,为了避免影响士兵战斗的士气,美国、欧洲等国家控制媒体,关于流感的报道寥寥无几,而西班牙中立国则大篇幅报道流感疫情,因此被命名为西班牙流感。
病毒与人类是一场博弈,病毒由于必须依附宿主,因此要在毒性和感染性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过强的毒性往往只能在小范围传播。100多年前,全球交通并未有如今的发达,理论上,全球性的传播可能性比较低,然而战争而导致的人员流动,是这场流感能大范围爆发的原因之一。最早从军队开始,逐步开始波及到平民。
对病毒的误判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比如美国费城,在1918年9月28日政府忽视科学家的建议,依然大规模举办自由公债游行,大量的人员聚焦成为了爆点。72小时候,费城出现了大量患病人员,并且已经有了致死性。1918大流感发病进程非常快,通常2-4天就有明显症状,甚至更短时间。流感造成每天几百例新发到每天成千上万人新发,从一两个死亡病例到几百人死亡,只用了短短10天。有记载,费城遍地尸殍,尸堆成山。由于病人死前由于肺部感染,多有紫绀现象,很多人呈现全身发黑,民间谣传黑死病再度来袭,而比疾病更可怕的,则是人们心里的恐惧。
病毒的波及范围之广,毒性之烈,也属历史罕见。最终死亡人数超过一战死亡人数,更可怕的是,死亡人数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免疫力越强,死亡越快。通常流感的死亡人数与年龄的关系呈现“U”形,而西班牙流感呈现的是“W”形,被当时医生称为双重死亡。
感染流感的病人,多死于肺炎所导致的窒息,而当时死亡人数多为年轻人的现象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可能的原因是免疫力强的人,会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白细胞等身体卫士不断涌入肺部,过激的免疫应答使得肺部变的实质化,健康的肺部是富有弹性的疏松结构,几万个肺泡可以不断交换氧气保证身体各个组织的氧气需求,而致密化的肺部无法完成应有的功能,最终在过激免疫应答中死亡。
这次流感最终感染人数多达5亿,占当时人口约30%,肆虐18个月后神迹般消失,似乎从未出现过一般,然而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伤痛,也留下了更多难解的谜题。在自然面前,我们依然是渺小的,无力的,除了感恩在科学前沿孜孜不倦探索的科学家们,我们依然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如果说1918是场天灾,那么2003年的SARS大概率就是一场人祸。
1.3.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最早是1937年首次分离出来,1965年首次从人身上分离出来,1975年正式命名,目前只感染脊椎动物。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分为多个种类,现在人类冠状病毒有6种,分别是229E,OC43,HKU1和NL63,MERS-CoV和SARS-CoV,2019年的第7种新型冠状病毒被WHO命名为2019-nCoV,与SARS有约80%相似度。
需要强调下:人和哺乳动物基因相似程度很高,比如灵长类相似度>90%,主要是因为真核细胞结构类似,同时98%是非编码基因,不表达。而病毒基因组本身比较小,作为病毒中的巨人,约3万个碱基,最新的文献报道,全基因组与SARS-coV有79.5%相似性,病毒的非编码区很少,在进化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效率,因此这个相似度已是比较相似。
病毒的宿主分为天然宿主和中间宿主,根据2017年石正丽团队的研究,SARS的第一宿主是中华菊头蝠,如何从天然宿主传播到人类,目前还未有明确定论。本次2019-nCoV的源头可能来自蛇也可能来自蝙蝠,目前还尚未有定论,但是几乎确定的是,他们都来自野生动物。
蝙蝠是比较特殊的生物,常年保持高温状态,体内是大量病毒寄生虫的储存库,比如熟知的一些烈性病毒,如埃博拉,尼帕病毒等,蝙蝠已经比较适应体内藏毒的状态,而接触蝙蝠的人类则无法适应,虽然尚不清楚是否为食用野生动物导致的SARS和新冠状病毒,但是也再次警示世人,食用一些非养殖检疫的肉类,确实会带来很多未知的风险,对世界对自然保持该有的敬畏之心,是我们人类应该要有的常识。
2. 2019年12月以来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目前该疾病已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全国疫情趋势
截至2月1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380例(广东省核减1例),现有重症病例2110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8例,共有疑似病例19544例。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治与防护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涵盖了此次疾病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临床分型、鉴别诊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治疗、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转运原则、医院感染控制等11条内容,具有权威指导意义。
根据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在病原学特点上,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流行病学特点上看: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3.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诊疗
诊断标准:疑似病例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即可确诊为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临床分型:确诊病例根据患病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治疗:对于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患者,首先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之后根据临床分型进行一般治疗、重型、危重型治疗或中医治疗。
3.2.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预防和隔离
预防:疾病流行期间公众个人应注意四点: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健康监测与就医、保持良好的卫生与健康习惯。
隔离:根据疾控局发布的《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居家医学观察指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起采取医学观察14天。在家中观察期间需与医学观察人员保持联系,并需要了解病情观察和护理要点,掌握家庭预防的洗手、通风、防护和消毒措施。具体建议包括:确保共享区域通风良好、佩戴口罩、清洁双手、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等。
4. 肺炎疫情——检测篇
自疫情发展以来,中国科学家迅速开展工作,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确定了疾病的病原体,并且获得了新冠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信息(Wu F et al bioRxiv 2020),通过比对,该病毒与两种天然寄生于蝙蝠身体内的冠状病毒序列相似度较高,提示新冠病毒天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根据基因组序列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序列,以供相关企业开发检测试剂盒。
超过50家体外诊断企业已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1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通过4家企业4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分别是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大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1月28日,在批准两家企业产品上市,分别为圣湘生物和达安基因。1月31日批准伯杰医疗的试剂盒上市。
检测试剂盒的获批意味着原来由疾控中心统一调配的试剂盒可以由符合检测要求的医疗机构自行采购使用,加快了检测效率。1月27日,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采集样本要求包括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下呼吸道标本(包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血液标本、血清标本。确诊病例标准需要有核酸检测结果,包括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和基因测序。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二版)》,在实验室要确认一个病例为阳性,需要同一份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2个靶标(ORF1ab、N)特异性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实验室要求:由于新冠状病毒属于传染性较强的病毒,因此对于检测实验室具有安全性的要求,三甲医院一般都有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还有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也有相应资质的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因此应该也是有能力进行检测的。
检测方法汇总:检测传染病的策略通常有两种,检测病原体本身,或检测人体为了抵抗病原体而产生的抗体。检测病原体既可以检测抗原(一般是病原体表面蛋白,有些用内部核蛋白),也可以检测核酸。核酸检测准确性更高,但是缺点是耗时较长,检测场所要求高,目前蛋白检测已经在研发当中,有公司已有相应的产品出现,检测时间进一步缩短,例如上海芯超生物等。
5. 肺炎疫情——防护产品篇
5.1. 口罩
佩戴口罩是目前针对肺炎病毒防护最必须、最直接、最有效的用品。目前市面上口罩的种类较多,使用较多的是N95口罩与医用外科口罩。
(1)普通医用口罩:符合YY/T0969-2013技术标准,供临床各类人员在非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覆盖住使用者的口、鼻及下颌,为防止病原体微生物、颗粒物等的直接透过提供一定的物理屏障。通常普通医用口罩通常没有防水性与颗粒过滤效率性能要求。
(2)医用外科口罩:符合 YY0469-2011技术标准,产品适用于临床医务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所佩戴的,为接受处理的患者及实施有创操作的医务人员提供防护,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医药外科口罩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以及颗粒过滤效率,过滤效果通常能达到70%,及通常市面上看到的“外绿内白”的医用外科口罩。
(3)医用防护口罩:符合GB19038-2010技术标准,产品适用于医疗工作环境下,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医用防护口罩具有良好的颗粒过滤效率,能有效过滤病毒,过滤效果达到95%及以上。例如防护效果较好N95口罩与kN95口罩,主要是3M的9132、1860与霍尼韦尔H950v等(9501和9502,就是头戴式与耳带式的区别)。
注:i 字母表示颗粒的性质:N-非油性颗粒;R-油性和非油性颗粒;P-强效阻挡油性和非油性颗粒;ii 数字表示:过滤效果的级别;数字越高代表防护级别越高,p100的防护效果是最好的。因此95代表95%以上的过滤效果,99代表99%以上的过滤效果。N95的意思是:对大小在0.3微米及以上的非油性颗粒物质的过滤效果达到95%。
N95的口罩有带呼吸阀的与不带呼吸阀的,带呼吸阀的为单面防护,不能进气,但能出气,虽能减少呼吸阻力,但不能阻挡病人传播病毒,因此建议选择不带呼吸阀的N95口罩。
目前普通居民通常是处于居家自我隔离的环境或者是普通场所,比如超市、火车、机场等,在不接触高危环境的情况下,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就足够(在未采购到普通医用外科口罩的前提下可选择医用普通口罩);而N95防护口罩,过滤效果好,更加适合在高危环境中的医护人员等使用。
口罩需要正确的佩戴方式与使用方式,相关正确的佩戴方式(不漏气)可上网查看相关视频;而在使用上,通常建议为一次性使用:N95口罩可每天更换一次,医用外科口罩4小时左右更换一次(普通居民可酌情考虑延长时间,减少资源浪费)。佩戴口罩,会形成呼吸阻力,长期会影响肺部功能,因此不建议长时间佩戴。
现有产能:根据1月29日工信部消息,现有产量达到一天800万只以上,复工复产面达到了40%。
温馨提示:佩戴完的口罩需要正确处理,以防止二次或者是交叉污染,建议对口罩外层用酒精或者84消毒杀菌后扔进特定的垃圾桶,若没有相对合适的消毒工具,可用塑料袋密封后,再扔进特定垃圾桶。
5.2. 护目镜
本次肺炎病毒的传播途经可能也存在通过眼睛(眼结膜)的方式,因此长期在高危环境中的医护人员需使用医用护目镜,防止液体飞溅等。由于护目镜供应有限,普通居民所处环境也非高危因此可折中采用其他的眼部物理防护来替代。
5.3. 家庭用消毒用品
主要用于个人或者家庭的卫生防护等:医用免洗洗手液、肥皂等、75%的医用酒精等。另外可试用家庭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环境。
5.4.防护服
更适应与医护人员或者药店等工作人员,普通居民暂时无需,但建议与外界接触后,需要将衣服晾至通风处。
5.5.相关生产企业
6. 肺炎疫情——治疗药物篇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在一般治疗的抗病毒治疗中: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 500 万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 2ml,每日 2 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 2 粒,一日二次。在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中,除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外,可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3~5 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 1~2mg/kg·d;可静脉给予血必净 100mL/日,每日 2 次治疗;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有条件情况下可考虑恢复期血浆治疗。
6.1. α-干扰素
干扰素是由人体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分干扰素α、β、γ,其中干扰素α有抗病毒作用。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干扰素与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结合,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阻碍病毒核酸及蛋白合成抑制病毒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活力,在抗病毒同时还可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
6.2.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现有适应症为: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洛匹那韦为HIV蛋白酶抑制剂,主要通过和病毒蛋白酶结合抑制蛋白酶功能,使产生的病毒颗粒不成熟且无传染性;利托那韦可抑制肝脏对洛匹那韦的分解代谢,可增加洛匹那韦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洛匹那韦与利托那韦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复制同样需要病毒蛋白酶的作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针对HIV的蛋白酶抑制剂若能和冠状病毒蛋白酶结合抑制其正常功能,则也可以发挥抗病毒作用。已有体外研究表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能抑制MERS-CoV以及SARS-CoV的复制。SARS疫情时,中国香港学者将克力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用利巴韦林治疗41名SARS病患,发现相对于111名单用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联合治疗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后21天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更低(2.4% vs 28.8%)。因此,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潜在治疗作用,但仍需临床数据包括更大样本量的进一步验证。
6.3. 甲泼尼龙
针对重型、 危重型病例的治疗,除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外,可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 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 3~ 5 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 1~ 2mg/kg· d。
6.4.阿比多尔
此外,在最新发布的《武汉协和医院处置 20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策略及说明》中加入了琦效(盐酸阿比多尔片)的用药推荐,并且相关报道显示已经有少量 2019-nCoV 感染患者使用阿比多尔后感觉有效。
阿比多尔为预防和治疗流感药物,通过抑制流感病毒脂膜与宿主细胞的融合而阻断病毒的复制,对冠状病毒可能也具有一定效果。其通过抑制病毒表面的血凝素,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表面吸附内吞、融合,阻止病毒进入,从而阻断病毒复制,将病毒拦截在细胞外。在治疗流感的同时还能够诱导干扰素的生成、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其他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均有抑制作用,也可用于慢阻肺、病毒性肺炎等。在病原学不是十分明确的情况下,阿比多尔可能有更多获益。石药集团指出,阿比多尔片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对SARS-CoV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 7.14µg/mL,对MERS-CoV的治疗指数是2.19,且为SARS和MERS冠状病毒治疗和预防专利药物。
7. 肺炎疫情——中医药篇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疾病并无针对性抗病毒药物,中医药根据症候辨证施治是可行方案之一,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北京24、25日各有一例新型肺炎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及对症治疗,获得痊愈,显示出中医药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潜力。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中医治疗: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 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7.1. 医学观察期(较第三版增加)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7.2. 临床治疗期
(1)初期:寒湿郁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推荐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郎10g
(2)中期:疫度闭肺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推荐处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蒌30g、生大黄6g(后下)、生炙麻黄各6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6g、槟郎10g、苍术10g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
(3)重症期:内闭外脱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处方:人参15g、黑顺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4)恢复期: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推荐处方: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芪30g、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后下)
目前包括湖北、广东、云南、天津、江西、甘肃等省根据卫健委的试行第三版方案,结合当时气候等地域特点、症候等经验,遵循中西医并重的原则,陆续出台了各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防治方案。
其中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提出依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特征,此病属中医疫病的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湿、毒、淤、闭”,病位在肺、脾,可伤络入血。关于中医预防方案有二:
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一号方:
苍术3g,金银花5g,陈皮3g,芦根2g,桑叶2g,生黄芪10g(开水泡,代茶饮,7-10天)
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二号方:
生黄芪10g,炒白术10g,防风10g,贯众6g,金银花10g,佩兰10g,陈皮6g(煎服,每日一付,分二次,7-10天)。
除夕夜,湖北省中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协定方(第一版)发布,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的通知》及《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结合前期实际工作制定。其中针对预防期、流感期、肺炎期、康复期等等根据不同表征开出了建议处方。
根据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介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医药的临床使用上,病程早期可使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药协助抑杀病毒;中期的重点则是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转化,采用清热化痰、活血解毒药物等;后期则需要扶助正气、益气养阴、清除余热。
而在药物研究方面,将针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开展体外筛选实验,寻找有针对性的药物,以便临床推广应用。有可能参与实验的药物包括连花清瘟、抗病毒口服液、金花清感、藿香正气、热毒宁、清瘟败毒散等。
1月31日晚新华社官博称:记者31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但目前该发现仍是初步研究,该药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的实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普通人请勿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运用中医中药,脱离辨证论治都是不准确的,治病请遵医嘱。
应当重点强调的是:目前对于2019-nCoV还没有针对性的药物,传统的中医药关键在于辨证施治,治疗方法根据地域、个人症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普通民众应当依据指南和遵从医嘱,对于中成药不应大肆囤货抢购。
8. 肺炎疫情——冠状病毒药物研究前沿
观点:目前尚无用专门于预防和治疗2019-nCoV的药物,面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从头开发新药以及疫苗研发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认为当下老药新用可能更加具有现实可行性。近期已有多家科研机构发现一批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老药,然而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有效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予以佐证,我们在对此抱有期望的同时也应保持客观。
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新药开发大致可分为三种策略:
(1)测试已有广谱抗病毒药物。优点:其药代动力学,使用剂量,潜在疗效和副作用较为明确;缺点:该类抗病毒药物过于“广谱”,非针对性治疗冠状病毒,具有一定副作用;
(2)利用已有分子库和数据库,筛选可能对冠状病毒有治疗效果的分子。优点:通过高通量筛选等可短时间内可获得许多潜在有效的药物分子;缺点:许多药物在体外展现出良好抗病毒活性,但可能不具有人体应用价值;
(3)根据特定冠状病毒从头开发新药。优点:该方式开发的新药理论上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缺点:需要耗费数年甚至十多年的长周期。
考虑到策略三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周期,远水可能解不了近渴,目前主要基于策略一、二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研究已经初步展现一些成果:
1.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一批可能对新型肺炎有治疗作用的老药和中药
联合小组利用虚拟筛选和酶学测试相结合的策略,针对已上市药物及自建的“高成药性化合物数据库”和“药用植物来源化合物成分数据库”进行了药物筛选,发现30种可能对2019-nCoV病毒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和中药。
候选药物包括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沙奎那韦、洛匹那韦、卡非佐米、利托那韦等12种抗HIV药物,2种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药物,1种抗人巨噬病毒药物,1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1种免疫抑制剂以及2种其他类药物;研究发现含有“二苯乙烯”结构的孟鲁司特以及植物药活性成分虎杖苷和脱氧土大黄苷与2019-nCoV水解酶(Mpro)结合较好,可能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在前期抗SARS研究及计算机模拟基础上发现老药肉桂硫胺、环孢菌素A可能对2019-nCoV有效,其中肉桂硫胺是上世纪70年代用于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对冠状病毒3CL水解酶具有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可以阻止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与人的环孢亲和素A相互结合,已有研究表明联用干扰素和环孢菌素A能显著抑制冠状病毒在人类支气管和肺部复制及造成的组织损伤。研究还发现,虎杖、山豆根等中药材中可能含有抗2019-nCoV有效成分。
2.沈阳药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军事医学研究院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可能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
研究表明,冠状病毒nsp3编码的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PLP)在病毒基因组复制及逃避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药物开发的良好靶点。PLP不仅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同样具有去泛素化酶(DUB)活性,PLP利用其蛋白水解酶活性及DUB活性通过一系列的分子机制逃避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抑制干扰素表达;它是除了冠状病毒3CL水解酶(上海科技大学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最近刚解析了其结构)之外,另一个冠状病毒感染人类所必需的重要蛋白。
为找到抑制2019-nCoV冠状病毒的潜在药物,攻关小组从日前公布的2019-nCoV蛋白序列中找到2019-nCoV_PLP序列,发现其和SARS-CoV_PLP具有86%的氨基酸同源性。研究组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模拟了2019-nCoV_PLP的蛋白质结构,明确了它的药物结合口袋,运用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计算机虚拟筛选方法,从ZINC已成药化合物库(FDA批准药物分子库,2924个小分子化合物)、自己实验室建立的中药和天然产物数据库(约1000个化合物)中筛选得到33个2019-nCoV_PLP的潜在抑制剂,预期有较好的抗2019-nCoV活性。
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发表文章提示SARS-CoV单克隆抗体CR3022具有潜在治疗新型肺炎的可能
研究团队发现SARS-CoV(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人单克隆抗体CR3022可与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域有效结合,表明CR3022较有潜力成为抗2019-nCoV的药物。
4.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团队找到多种潜在药物,特别是常用药沐舒坦可能对新型肺炎有效
沐舒坦活性成分为盐酸氨溴索,是一种常用祛痰药,临床上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在明确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功能性受体ACE2后,研究团队采用人工智能靶向药物筛选系统,对2674种已上市的药物以及1500种中药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多种潜在药物,包扩沐舒坦等,有望在治疗2019-nCoV肺炎中产生作用。
5.药明生物助力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研发
药明生物通过卓越的一体化生物制药能力和技术赋能平台,紧急推动多个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开发,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初步研究表明这些来自全球生物技术公司的抗体可有效中和新型冠状病毒。公司已组建超过百名研发人员的专项团队,全力投入多个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的开发和生产。该项目预计将于两个月内完成首批抗体样品生产,供应临床前毒理试验和初步人体临床试验,后续将迅速放大到2000至12000升生产规模,在公司已投入运营的四个生产基地同步生产。放大后抗体药一批生产量预计最多可供80000人使用。
6.吉利德发布关于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Remdesivir的声明
吉利德发布了首席医学官针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正在采取的药物研发的声明,公司正在跟全球医药卫生监管机构密切沟通,推进开展其抗病毒药物remdesivir的临床试验,包括与中国卫生当局密切合作,其针对2019-nCoV感染的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已收到ClinicalTrials的登记通知,显示该研究将于2月3日在中日友好医院正式启动。
Remdesivir属于核苷类似物,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病毒核酸合成抗病毒,目前针对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进行到了II期阶段。尽管目前没有任何数据证明remdesivir的抗2019-nCoV活性,但是remdesivir在其他冠状病毒中显示出了活性数据,其在体外和动物模型身上显示出了较好的抗MERS和SARS病毒的活性,这些病毒跟2019-nCoV结构相似。实际上,1月27日Science杂志已发文提出了remdesivir与单克隆抗体的组合很可能是2019-nCoV的理想疗法。1月31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美国的第一例2019-nCoV病人,住院第7天开始使用药物Remdesivir,次日退烧,症状减轻。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团队筛选发现的30种可能对2019-nCoV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中,就包括当前被热议的remdesivir。基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remdesivir可能是颇具潜力的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
我们认为,虽然近期有多家科研机构发现一批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药物,但它们目前大多数仍处于研究的偏早期阶段,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有效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予以佐证,我们在对此抱有期望的同时也应保持冷静。
9. 肺炎疫情——疫苗研发篇
除了治疗性药物,疫苗研发亦在路上。国内方面,科研单位层面已开始疫苗研发。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正在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动物模型建立、疫苗研发等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在研发疫苗,该中心全球首发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信息,为研制疫苗奠定了基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与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动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该项目已紧急完成立项备案。香港大学某团队称已分离病毒毒株用于研发疫苗,下一步将进入动物试验,之后将进行人体试验。
国外方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与许多合作方一起研制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其中一个合作方是Moderna的公司,其正利用一种mRNA平台进行疫苗的开发,而mRNA疫苗近来也逐渐引起较高关注。与传统的疫苗相比,mRNA疫苗可能具有多种优势:(1)mRNA疫苗的安全性能得到保障;(2)mRNA疫苗的疗效可能较为乐观;(3)mRNA疫苗规模化量产的周期可能较短。在中国首先分离出新冠病毒并将其基因序列发布在公共数据库上后,国外方面可快速利用最新技术提取到此次新冠病毒特有的糖蛋白凸起的基因,并用其作为疫苗开发的免疫原。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谨慎乐观估计疫苗将在未来三个月内进入一期临床试验。预计在进入一期临床试验之后,还需要再花三个月的时间获取新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数据,之后才能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在进入二期临床试验之后,下一步工作会视疫情到时的发展来决定。虽然美国方面当时为SARS研制出已通过一期临床试验的疫苗,但最终没有用到SARS疫苗,目前其依然会以研制出可大规模投放的抗新冠病毒疫苗为目标来进行研发工作。
目前,Moderna公司的临床研发管线中有多款“预防性”的疫苗产品,其中进展最快的一款在研疗法为mRNA-1647,针对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其已在一期临床中取得了积极结果,现已进入二期临床,进一步评估其安全性和免疫疗效。该平台“有可能”应对冠状病毒等新兴的病毒威胁,该公司亦期望其疫苗能带来潜在的免疫反应,缓解当下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虽然目前已有多家海内外科研单位及生物技术公司开启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疫苗研发有其客观规律,从研发立项到上市需要经历数年甚至更长周期,对于当下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可能远水解不了近渴,但从科研角度以及面对未来可能依然存在的冠状病毒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疾病的抗争史,对于大自然和生态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而通过科学的认知,有利于我们对重大疾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此次2019-nCoV引发的疫情,如SARS一样,将在我国疾控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随着对其认知的不断深入,科学防控体系的不断健全,全民积极的配合与参与,疫情将逐步得到有效控制,而作为以对抗疾病为使命的医药行业,也将继续求索,研发新药,争取早期攻克疾病,为人类生存做贡献。
报告来源: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发布时间:2019年2月3日
本资料为格隆汇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未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发、转载、复制、发表、许可或仿制本资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