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2020年1月PMI分析:新订单、生产、采购量保持扩张

2020-01-31 16:19

作者:谢亚轩 高明 

来源:轩言全球宏观

事件:

2020年1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0%,前值50.2%,连续3个月保持在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4.1%,前值53.5%。

点评:

制造业PMI连续3个月保持在景气区间,驱动力包括全球景气修复、国内逆周期调节发力、以及工业产成品价格回升等。但景气修复进程可能会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参考SARS时期经验,疫情爆发期可能引发经济明显调整,但调整期仅有1个季度左右,居民消费,农业、服务业易受影响,而投资、出口,工业相对较轻。

首先看全球因素:2019年12月以来出现更多改善信号。首先是美国、法国的Markit制造业PMI仍然保持在临界值以上;其次英国、德国、欧元区整体、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进一步向临界值收敛;再次韩国、中国台湾再次回归临界值以上;最后在新兴经济体之中,中国、印度、巴西、越南等仍然保持在50以上。

其次看政策因素:逆周期调节仍将坚持“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原则。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公布2020年1月全国计划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617亿元,同比增加4437亿元;完成提前下达新增额度的55%,发行进度较往年大幅提升;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宣布1月6日降准0.5个百分点,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

最后是工业品库存周期:悲观预期是前期制约企业补库存、扩产能以及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之前在全球经济景气修复,国内逆周期调节和相关改革政策频出,中美签订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工业产成品价格(PPI)回升,以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已降至底部的背景下,工业生产出现加库存的迹象,但目前疫情的扩散可能又会影响这一进程。

综上所述,1月中国PMI仍保持景气,分项指数中出口、就业仍然低迷;新订单、生产、采购量保持扩张;投入价与出厂价出现背离。尽管疫情冲击尚未充分体现,但中国制造业仍处于缓慢而持续的景气修复过程之中,预计仍将运行在50上下0.3个百分点以内。

以下为正文内容:

2019年11、12月,中国制造业PMI连续录得50.2%,显示出景气趋于修复;同时PPI同比增速11月以来连续收窄降幅且即将转正;对应11月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也出现明显修复。

2020年1月,中国制造业PMI虽然保持在景气区间,为50%,但景气度有所下降。且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其冲击尚未充分体现,这预示着景气修复进程和企业盈利修复进程可能受到进一步影响。但从1月的新订单、采购量、从业人员指数等分项指数来看,我们认为景气修复进程仍在继续。同时参考SARS时期经济运行指标,疫情冲击可能引发经济明显调整,但持续期仅有1至2个季度。

分企业规模来看,2020年1月大型企业指数回调至50.4%,前值50.6%;中型企业指数回调至50.1%,前值51.4%;小型企业指数修复至48.6%,前值47.2%。 

1月新订单指数保持景气扩张,但新出口订单回落至临界值以下,表明需求侧驱动力从圣诞海外订单转向内需拉动。1月生产指数也出现回落,但仍然保持在临界值以上。

1月采购量指数继续上升,连续3个月在临界值以上加速。原材料库存指数仍在临界值以下探底,而产成品库出现见底回升迹象。

1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再次上升至53.8%,在临界值以上加速,但出厂价格指数回落至49.0%,购进价与出厂价方向背离,也预示着PPI回升进程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非制造业(包括建筑业、服务业)PMI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总体是震荡下行的,1月则出现了反弹,特别是建筑业。但从SARS经验来看,居民消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更容易受到疫情冲击。

最后来看从业人员指数,2019年四季度以来制造业、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都有见底回升迹象,特别是制造业从业,从业人员指数已从最低值(2019年8月的46.9%)逐步回升至47.5%,趋势向好。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就业压力仍然显著,2019年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5.2%,相比2018年上升0.3个百分点,而目前全国城镇就业人口4.4亿,0.3个百分点的失业率所对应的就业数量是1320万;而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为1352万,几乎被新增失业给抵消掉了。

从全球范围来看,2019年12月以来出现更多改善信号。首先是美国、法国的Markit制造业PMI仍然保持在临界值以上;其次英国、德国、欧元区整体、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进一步向临界值收敛;再次韩国、中国台湾再次回归临界值以上;最后新兴经济体之中,中国、印度、巴西、越南等仍然保持在50以上。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