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SARS与本轮疫情对比影响全解析

2020-01-31 14:47

作者:王德伦 李美岑

来源:XYSTRATEGY


投资要点

 ★ SARS疫情扰动经济复苏约1季度,难挡全球经济中长期势头。

——结构上,国内交通运输(由03Q1的7.7%下滑至Q2的2.3%,)、住宿和餐饮业(由03Q1的11%下滑至Q2的7.4%)遭受冲击较大;工业生产、建筑业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本轮疫情经济已显弱复苏,本次疫情正值春运期间,可能对消费、交通等影响较大。由于假期和复工延长,后续随着疫情进展需观察对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影响。整体而言,我们认为如果疫情能够在农历正月阶段得到有效抑制,正常的工业生产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将有助于整体经济的回暖,使疫情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更弱、时间更短。如果疫情正月后还未见实质性变化和减弱,由于假期越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可能越大。

★ 回顾非典疫情,主要分为两阶段(03.3前后为界),4小段(03.3-03.6)展开, 从“1.重视(类比当前)->2.乐观->3.悲观->4.回归常态”的市场过程来看,上证综指呈现W型走势。

——阶段一:重视(3.6-3.26,上证综指-4%),北京出现首例疫情。阶段二:乐观(3.27-4.15,上证综指+12%),公开信息、WHO合作。阶段三:悲观(4.16-5.13,上证综指-9%)。疫情在北京高校大幅扩散。阶段四:回归常态(5.13-5.31,上证综指6%)。新增病例已经缓和、五一假期新增病例数量下降,上证综指触底1485点,市场回归中长期逻辑。

SARS新增病例增速变化是市场行情重要观测指标。

——新增病例稳定,市场企稳。2003年4月28日前三天日均新增病例缓和、稳定在150例左右,上证综指接近底部1485点,周一开盘上涨3.4%。

——新增病例下降,市场逐步回暖。五一假期期间,日新增病例从309例降至79例,节后5月12日起,上证综指从1521点回升至1576点,市场回归长期基本面。

——疫情反复,市场波折前行。4月29日和5月12日,新增病例反弹,达389例和129例,引发当日或次日市场分别下跌1.9%、3.0%。

★ 此次疫情,由于正值春节假期期间且假期延长,疫情对投资者情绪冲击较节前已有所缓解,恢复开市后,A股短期仍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调整。

——1月14日以来,上证综指累计下跌4.46%,春节期间新加坡A50指数和提前开市的恒生指数仍在继续下跌,投资者可能处于“悲观期”。短期行情可能观测上,新增病例的趋势可能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中期角度来看,疫情结束后,政府的相关稳增长政策措施、经济基本面受影响程度是2个重要观测方向。

——整体而言,由于“挺进大别山”行情涨的过急、过快,由于疫情带来的调整,是使得部分投资者没来得及持有部分基本面较好、景气周期向上的优质“核心资产”和新兴成长“大创新”方向优质公司的绝佳机会。短期即使一波三折,但中长期在国家重视、居民配置、机构配置、全球配置的“四重奏”,权益时代“长牛”趋势仍未变。

★ SARS期间必选消费弱,SARS解除后TMT短期弹性足,“五朵金花”贯穿疫情前后行情。

——在疫情解除后,以TMT板块表现出较强的短期修复弹性。但从整体行业板块表现而言,SARS疫情期间银行、汽车、公用事业等属于“五朵金花”中,景气周期在向上的板块,整体疫情无论从02.12-03.5还是03.3-03.5这两个时间段而言,均处于表现较好的位置。医药板块则体现出较好的抗跌属性。

★ 当前行业配置上,配置“两头走”。一头是“大创新”中的5G泛化、新能源车链条、先进制造业等新兴成长方向。另一头是“核心资产”中低估值价值龙头,如金融、地产等方向。医药板块也是较好的选择之一。

风险提示:1)春节后新开工、前2月经济数据不及预期。2)MSCI对于A股2020年纳入进程不及预期。3)疫情扩散超预期。4)经济下滑超预期。

报告正文

1. 非典疫情两阶段(03.3前后为界),4小段(03.3-03.6)

从2002年12月中旬首例非典病人出现,至2003年5月底WHO逐步取消疫区限制、国内无新增非典病例,我们扩展A股2003年3月前行情,总共分为六个阶段:“初现->忽视->重视->乐观->悲观->回归常态”。

由于此次武汉疫情在春节前最后一周是初步认识疫情阶段。经历一个春节,投资者和全民已逐步重视起来,给予节后行情的对照而言,我们更倾向于重点参考对比2003年3月以后的行情,供投资者参考,因此我们将2003年3月以后的行情分成阶段1、2、3、4个阶段来做阐述。

2003年3月以前:

初现(2002年12月25日起):网络言论发酵,年末上证综指下跌7.8%12月16日首例非典病人黄杏初确诊,相关医护人员感染,“非典型肺炎”流言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网络评论较为混乱。

忽视(2003年1月4日起):春季躁动止于疫情扩大和谣言传播,二月后上证综指在1480-1520点间震荡。在网络言论短期平息后,市场迎来春季躁动。然而二月初,广东累计出现一百多例病人以及两例死亡病例,国家卫生部下派专家组指导工作。2月9-10日,白醋、板蓝根出现抢购,单价甚至达80、100元。

2003年3月以后:

阶段1:重视(2003年3月6日起):全球各地扩散,上证综指下挫3%。3月6日北京出现首例输入性病例;3月12日WHO发出全球警告、3月15日正式命名为SARS;香港疫情进入爆发期。随着新闻报道,投资者逐步意识到疫情严重性。

阶段2:乐观(2003年3月27日起):政府与WHO全面开展合作,上证综指上涨12%,回到1600点。疫情扩散后,政府明显加强对疫情重视程度,3月31日推出《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4月2日承诺与WHO合作,各类数据和信息逐步公开透明,结合全球复苏预期,市场信心大幅提振。

阶段3:悲观(2003年4月16日起):大陆疫情防治进入攻坚期,上证综指恐慌下跌9%。4月上旬,病例数据公开,北京高校出现大规模感染,中央财经大学出现19例确诊和疑似病人,北方交大出现31例发热病人,85人重点监测。北京中小学停课两周,确保疫情不会在校园扩散。

阶段4:回归常态(2003年5月14日起):增强防控力度的效果显现,上证综指复苏上涨6%。4月期间,政府加大防控力度,4月30日小汤山医院启用,实现病人隔离治疗。从4月28日起,市场已经开始走向复苏,5月底疫情基本被消灭。

2. 扰动经济复苏约1季度,难挡全球经济中长期势头

2.1. 全球宏观:非典疫情为全球经济带来波折,但未影响长期趋势

2001年美国降息潮开启全球复苏周期。中国复苏快于海外,在通胀压力下,货币政策于2003年下半年收紧,经济景气度最终在2004年一季度见顶。综合来看,非典疫情扰动(而非终结)海内外经济复苏进程,压制中国一季度增长和通胀水平,推迟央行收紧货币的进度,流动性短期偏宽松(图3)

1)经济景气度:一二季度经济景气度回落,下半年回升至复苏水平。2003年上半年,海外国家景气度下滑主要集中在一季度,而中国二季度仍然继续回落;下半年,全球经济再度回暖,其中美国非制造业PMI弹性最大。

2)上市公司业绩:美股和A股公司ROE、盈利增速均未出现大幅波动。彼时A股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可能不能完全反映经济波动和变化(尤其是消费零售和服务业)。

3)货币政策:美联储仍处于宽松进程,中国央行逐步收紧。2003年上半年美联储仍然进行了一次降息;中国央行在通胀回到3%后,维持中性,下半年经济和通胀双升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4)利率和通胀:非典疫情抑制通胀,流动性短期偏宽松。2003年前两季度,美国利率、通胀双双下行;中国通胀在春节和疫情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倒U型,十年期国债利率则下降近30bp。

2.2. 中国宏观:SARS间国内消费明显下滑,工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

从国内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变化来看,二季度:

1)工业增加值增速16.2%,低于一三季度的17.2%、16.5%。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8%,低于一三季度的9.2%、8.6%。

3)CPI/PPI增速0.3%/1.3%,低于一三季度的0.9%/4.6%、1.1%/1.4%。

4)十年期国债利率2.9%,低于一三季度的3.1%、3.0%。

结构上,国内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遭受冲击较大;工业生产、建筑业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疫情爆发期时值春节后新开工和“五一”长假出行,疫情影响了节假日居民消费、旅游出行需求;同时为了控制病毒流动传播,节后返工人群亦受到延迟影响,二季度建筑业GDP增速下滑至13%,低于一三季度的14.7%和16.3%。二季度GDP增速相比前后季度,存在1-2%的下行影响。

2.3. 本轮展望:对消费、交通影响大,后续观测复工时点和疫情进展

经济已显弱复苏,本次疫情正值春运期间,可能对消费、交通等影响较大。由于假期和复工延长,后续随着疫情进展需观察对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影响。

1.20199月开始,随着发改委项目批复增加、地方专项债提前进行、货币流动性宽松(降准、降LPR、降逆回购)等政策措施,叠加库存在底部区域,我们逐步看到部分行业开始进行补库存,促使经济逐步呈现出弱复苏迹象。

2.201911月开始,中美释放贸易暖风,20201月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正式签订。使得此前投资者担忧的进出口问题,出现阶段性底部,国内进出口阶段性见底回升,1912月份出口(美元计价)当月同比增 7.6%(预期4.9%),结合10月以来全球PMI的回暖,经济可能进入弱复苏周期。

3.展望后续经济情况,此次疫情相比较于2003年,1)从整体经济体量而言,2003年我们GDP总量仅11.7万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约30%2019GDP已接近100万亿规模,第三产业占GDP已超过50%。疫情对第三产业(消费、交通等)影响更大。2)从经济动能而言,当前全球经济大部分处于景气向下的阶段,而2003年全球经济均处于景气向上的阶段。中国经济主要支撑力也从03年加入WTO之初,内有基建地产外有出口的模式,转向正在转型、升级的阶段。

整体而言,我们认为如果疫情能够在农历正月阶段得到有效抑制,正常的工业生产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将有助于整体经济的回暖,使疫情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更弱、时间更短。如果疫情正月后还未见实质性变化和减弱,由于假期越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可能越大。

3. SARS新增病例增速变化是市场行情重要观测指标

新增病例增速趋势是市场行情走势的重要参考指标:

1)2003年4月28日前三天新增病例缓和,日均稳定在150例左右,上证综指接近底部1485点,周一开盘上涨3.4%。

2)五一假期期间,新增病例从5月5日的309例降至5月10日的79例,节后5月12日起,上证综指从1521点回升至1576点,市场回归长期基本面。

3)4月29日和5月12日,新增病例反弹,达389例和129例,引发当日或次日市场分别下跌1.9%、3.0%。

从投资者开始重视非典疫情至疫情结束,上证综指呈现W型走势。

阶段一:重视。3月6日北京出现首例疫情,至3月26日上证综指下跌4%。

阶段二:乐观。3月27日政府公开病例数量等疫情信息,并展开与WHO的合作,投资者对于信息不透明的恐慌消散,结合全球复苏预期,至4月15日上涨12%。

阶段三:悲观。4月16日,疫情在北京高校大幅扩散,中央财经大学出现19例确诊和疑似病人,北方交大出现31例发热病人,85人重点监测。政府推出各项严格管控举措,至5月13日上证综指恐慌下跌9%。

阶段四:回归常态。4月末新增病例已经缓和、五一假期新增病例数量下降,上证综指触底1485点,市场进入修复期回归本身基本面逻辑,截至五月末上涨6%。

4. 行情展望:短期一波三折,权益时代“长牛”趋势仍未变

此次疫情,由于正值春节假期期间且假期延长,疫情对投资者情绪冲击较节前已有所缓解,但短期仍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调整。1月14日以来,上证综指累计下跌4.46%,春节期间新加坡A50指数和提前开市的恒生指数仍在继续下跌,投资者可能处于“悲观期”。因此,恢复开市后,A股短期仍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调整。

第二、参考03年“SARS”疫情,本次疫情对行情影响后续可能仍会一波三折,但由于前一轮行情涨的过急、过快,由于疫情带来的调整,是使得部分投资者没来得及持有部分基本面较好、景气周期向上的优质“核心资产”和新兴成长“大创新”方向优质公司的绝佳机会。

第三、短期行情可能观测上,新增病例的趋势可能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中期角度来看,疫情结束后,政府的相关稳增长政策措施、经济基本面受影响程度是2个重要观测方向。

第四、本轮疫情重视程度、防护措施无论从国家、各级政府还是居民都强于上一轮,也有了更丰富的经验和应急响应机制,政府可能会更快、更好地处理此次疫情,为投资者提供信心。市场大背景来看, 03 年我们正处于股权分置改革,公募基金刚刚开始阶段。而现阶段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叠加国家重视、居民配置、机构配置、全球配置的“四重奏”,我们中长期看拥抱权益时代,长牛趋势仍将继续。

5. SARS间必选消费弱,后TMT短期弹性足,“五朵金花”贯穿前后

板块方面,在SARS期间,以休闲服务、商贸零售为代表的必选消费表现较弱。在疫情解除后,以TMT板块表现出较强的短期修复弹性。但从整体行业板块表现而言,SARS疫情期间银行、汽车、公用事业等属于“五朵金花”中,景气周期在向上的板块,整体疫情无论从02.12-03.5还是03.3-03.5这两个时间段而言,均处于表现较好的位置。医药板块则是较好的抗跌品种。

疫情前后(3.6-5.31):上证综指上涨3.9%。“五朵金花”中的银行(24%)/非银金融(18%)、汽车(24%)、公用事业(14%),外加传媒(12%),分列涨跌幅前5位;农林牧渔(-9%)、休闲服务(-7%)、商业贸易(-5%)、建筑装饰(-5%)、国防军工(-5%)分列涨跌幅后5位。

阶段一:上证综指下跌4%。涨跌幅前五行业为银行、汽车、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轻工制造;涨跌幅后五行业为电子、建筑装饰、计算机、家用电器、采掘。

阶段二:上证综指上涨12%。涨跌幅前五行业为非银金融、银行、钢铁、汽车、公用事业;涨跌幅后五行业为军工、休闲服务、机械设备、纺织服装、轻工制造。

阶段三:上证综指下跌9%。涨跌幅前五行业为汽车、银行、公用事业、医药、非银金融;涨跌幅后五行业为休闲服务、建筑装饰、房地产、电气设备、家用电器。

阶段四:上证综指上涨6%。涨跌幅前五行业为传媒、计算机、电子、家用电器、电气设备;涨跌幅后五行业为农林牧渔、钢铁、银行、医药生物、汽车。

本轮疫情期间新兴成长(电子、新能源车、传媒、计算机)表现较好:

2019年12月至今(2019.12.3-2020.1.23):上证综指上涨2.1%。电子(16.8%)、电气设备(11.7%)、有色金属(10.5%)、传媒(10.3%)、计算机(9.6%)位列涨跌幅前五名;休闲服务(-5.5%)、钢铁(-3.4%)、食品饮料(-2.1%)、交通运输(-2.1%)、银行(-1.4%)位列涨跌幅后五名。

市场反弹(2019.12.3-2020.1.13):上证综指上涨6.9%。传媒(18%)、有色金属(16.5%)、电子(13.8%)、电气设备(13.6%)、汽车(13.2%)位列涨跌幅前五名;钢铁(3.3%)、公用事业(3.8%)、银行(4%)、交通运输(4.8%)、食品饮料(5.4%)位列涨跌幅后五名。

市场下跌(2020.1.14-2020.1.23):上证综指下跌4.5%。电子(2.6%)、医药生物(1.1%)、电气设备(-1.7%)、国防军工(-2.1%)、计算机(-2.1%)位列涨跌幅前五名;休闲服务(-11.6%)、农林牧渔(-9.7%)、商业贸易(-8.4%)、食品饮料(-7.1%)、家用电器(-7.1%)位列涨跌幅后五名。

建议沿着我们在19年11月年度策略《拥抱权益时代》的观点,配置“两头走”,一头是“核心资产”中低估值价值龙头,如金融、地产、周期等方向。另一头是“大创新”中的5G泛化、新能源车链条、先进制造业等新兴成长方向。

6. 本次疫情和非典疫情大事件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1)春节后新开工、前2月经济数据不及预期。2)MSCI对于A股2020年纳入进程不及预期。3)疫情扩散超预期。4)经济下滑超预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