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投资回顾:如何错过了中国建材

2020-01-20 11:07

去年在中国建材股价6块多的时候,关注并研究了一阵子中国建材。这两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水泥行业集中度越发上升,水泥价格逐渐上涨,对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的短期利润是个极大的利好。

’记得当时很多大V发文,讲述了不少中国建材的水泥产能和几个大的子公司的业务潜力,在我看来可以算是肉眼可见的便宜了。当时纠结过一阵子是否要不要买入,最终还是没有买入,主要是考虑以下几点:

1、中国建材的经营历史是不断并购的历史,这造成其目前负债率高、业务种类和子公司众多、员工数量庞大的现状,这种综合型的央企大集团管理难度是极大的,估值时候是要折价对待的。

2、水泥涨价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无限涨价,我担心短期涨幅过大会有行政干预;中国基建已过了高速期,未来速度将逐步放缓,总的来说我不看好其长远的未来,当然其短期业绩(三年左右)会不错。

3、一直以来不怎么喜欢资源类的企业。这是种要不得的偏见。[哭泣]

4、这几年投资理念逐渐由“以便宜的价格买入普通的企业”转变为“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

当时持有的股票大多是估值合理的白马股,唯有分众传媒因受经济周期和竞争对手的扩张的影响业绩下滑,导致账面亏损20%,想着等待其业绩复苏,导致我不舍得卖了分众而买入中国建材。

我太在乎在某个股票的盈亏,而不是整体的盈利;太在意买入成本价的概念。

现在中国建材股价涨了50%+,从后视镜来看自己当初的决策是错的。

现在当时的这些顾虑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是:极其低估的股价加上水泥价格上涨带动短期利润上涨就是最大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因素。

高负债可以慢慢降下来,业务众多可以慢慢整合,短期内利润大增是板上钉钉的确定利好。

投资要努力寻找当前最大的关键变量和因素,学会忽略次要因素;不要让旁枝细节成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