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19-12-30 10:38
这两天我把成实外教育上市以来的报表又看了一遍(大概已经是第三遍了),并电话联系了投资者关系部门,搞清了一些问题,下面简单聊聊她的优缺点,投资她值不值得?
我认为成实外最大的优势是口碑好,且初心就是做教育。有的上市实体学校背后是房地产,做教育的原因很可能与其想低价买地、高价卖房有关,这样的教育初心不纯,长远来看,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育业务的发展。
而成实外就是做教育起家的,在成都小有名气,而且也有 20 年的教育积淀了。近几年,无论是高考、竞赛,还是留学,学生的出口都不错,少数学生能考上像清华北大、常春藤这样的顶级大学,而且大多数毕业学生都有不错的录取。
口碑好,生源自然不用愁,即使是新开的多所分校,据投资者关系部门的负责人说,招生情况(尤其是小学)“火爆”!
学校也重视品牌管理,会将老校区的学科/年级组长、校长助理等派往分校,以图逐步建立分校的口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据投资者关系部门透露,成实外新的几个分校已经签约到 2021 年开学,接下来将会停止扩张,而着重招聘、培养优秀老师。因为快速扩张的后果就是优秀师资不足,招聘压力大。
这个决策我是认同的,同为教育从业者,教育是慢功夫,需要集中精力去科学地打磨好一个个学校的管理运营和教师招聘,这些不只需要体系还需要时间和精力。如果上市公司为要做高利润而快速扩张,反倒有些过犹不及,毕竟,无论是招生还是招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成实外这几年从刚上市时的 4 所实体学校已经扩张到以四川省为主的 25 所左右(算上未来几年计划要开学的),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则是着力招聘优秀教师、管理人员,提高分校教学质量与口碑。我认为火候儿正好!而 枫叶教育 为了达到招生目标而不断扩张,给人急于求成的感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的教育需要耐心,在时间上慢慢磨。盲目的扩张、建新学校,如果老师不合格、教育质量不达标,反而对当地学生有害。毕竟教育是不可逆的,一个孩子从 16 岁长到 18 岁如果在学校接受了不科学、不成体系的教育,她没法儿再回到 16 岁了。
虽然停止了扩张的步伐,但成实外未来十年保持 15% 的年复合增长是有希望的。实体学校利润的增长主要源于两点:1、学生数量增加;2、提高学费。对于成实外这样供不应求的品牌学校来说,平均每年提高个 5% 的学费不算难事儿。
学生数量方面,今年的半年报显示,目前在校生数量大约是 45600 人,可容纳学生总数则是 66800 人。由于这几年新增的分校,到 2021 年预计会再增加 50000 个新的学位,加上现有的 66800,一共将有 大约 117000 个学位,会是现在在校生(45600人)的 2.56 倍。
这样下来,即使未来十年成实外都不再扩张新学校,只要把这 11700 个学位招满,就可以达到 10% 的年复合增长率了。5%的学费增长+10%的学生数量增长,合起来相当于 15% 的年复合增长率,对应成实外目前 10 倍的市盈率,还是比较划算!
人无完人,成实外也有自身的问题,下面简单聊聊: 首先是宏观行业上的问题,K12 教育行业受 zf 政策影响大,毕竟事关下一代的意识形态,但这方面我却觉得投资者不用过多担心,因为宏观谁也预测不了,谁也分析不清楚,我就简单一句话:相信发展的道路虽然有曲折,但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政策越来越合理,总体上朝着好的方向上走。
微观上来看,成实外的最大短板在于:1、管理层是否真的为投资者着想?2、庞大的负债如何控制?这两点是我最想得到答案的,在电话里沟通过,投资者关系的负责人说财务方面他也不清楚,所以我发 email 给了财务总监,现在还没收到回信。在我看来,资产质量再好,如果管理层非想搞利益输送、掏空公司,投资者也是防不胜防,所以长远来看,一个正直、优秀的管理层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层今年六月份以将近 9 亿的价钱收购了两块本可以一直租的学校土地,收购价肯定不便宜,这和之前的轻资产扩张相违背。
问题在于这两块土地正是从管理层(即控股人)手里买的,这样的操作不得不让人认为管理层有利益输送之嫌:即控股人上市前分割优劣资产,先用优质的学校资产上市;上市后,再把自己手中的劣质资产(教育用地)以高价卖给上市公司,完成套现。
这种操作进一步增加了成实外上市公司的负债,从半年报来看,成实外的有息负债高达 17 亿,但手里仅握有 5 个亿的现金,未来如何减少负债、优化资产负债表也成了一个重要问题。仅此一次还好,但如果未来又从控股人手里买下几块教育用地,那上市公司的负债端着实让人吃不消,多少利润都没用。。。可见,一个为股东谋福利的管理层多么重要啊!此时我想到了格力的董明珠女士。
最后,虽然成实外的管理层即控股人受到质疑,但毕竟他和他的利益集团合起来持有成实外教育将近 50% 的份额,大头还是在上市公司,这也是一种约束吧。在今年下半年成实外股价跌了以后,他也几次增持,说明还是非常看重、看好上市公司这块资产的。再加上这块资产本身确实优质,10倍 PE 也不贵,我又一直有个教育梦想,所以前几周在跌到 1.54港币/股 的价格时,我买到了 15% 的仓位,继续观察。如果未来发现管理层越来越好,有息负债逐渐得到控制,我会加大仓位;但如果反之,恶化了,我会毫不犹豫地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