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丁磊是一个怎样的人,凭什么把网易做起来的?

2019-12-06 16:22

作者:梁剑

最近关于被网易与一离职员工纠纷的新闻和讨论刷屏。对于网易和丁磊,我没有义务和兴趣去为他辩护。

但从投资的角度,如果只看这些评论,很难想像丁磊是怎么将网易做成一家市值人民币2000多亿、每年利润几十亿的企业。

是的,网上关于丁磊的段子,绝大部分都是真的。

陌陌IPO前夕遭遇网易阻碍时,和我关系很近的几个人包括方三文先生,对于丁磊的评价,我也完全赞同。

在我看来,这些的确是事实,是事实的一部分,反映了丁磊的一些个性、缺点。

几年前,一位经常听我们调侃丁磊的朋友,问我,“按你们这么说,丁磊凭什么把网易做起来的?” 

我说了几个外面很少流传的段子。

关于业务

上网有些年头的网民,估计对SP短信业务还有印象。10几年前的SP产业,可以说挽救了中国互联网产业,也直接帮网易实现盈利。

无线事业部也一度成为网易人数最多大部门。但是在2003年,该业务仍然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亲耳听他说,“SP一靠坑蒙拐骗,二靠移动公司割肉,做不长久。” 

后来SP这波潮水褪去的时候,就可以看到 Tom.com和新浪(收购迅龙)等仍在裸泳,而网易早已上岸。

丁磊、张朝阳,来源网络

短信SP之后,有一段时间网络声讯业务也很火。一次会议,丁磊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网易和搜狐的声讯业务都这么差吗?” 大家以为他要批评这个业务部门。

他却自己回答说:“有一次我去硅谷,和张朝阳同一架飞机。我们讨论声讯业务,我说,上面都是咿咿呀呀的内容,这业务怎么能做长久啊。” 

他认为,搜狐这业务没做大,也是受他的影响。

丁磊对那些链条复杂或者7寸捏在别人手里的业务都不太感兴趣。

比如广告业务,他老是抱怨,为什么要养那么多业务员?为什么还要给会扣?别人来我这刊登广告,难道不是因为我这里效果好,给他们带去了收入吗?

为什么求着他们啊?

当年手机还在WAP上网的时期,何小鹏找丁磊,说要做一个手机上网的浏览器,丁磊认为这些业务都是移动公司的鱼肉,没有前途,拒绝投资,但仍然借了50万给小鹏创业,还将当时我所在部门的办公室,让出一个角落给他。

何小鹏,来源网络

后来何小鹏业务有点起色,获得其机构投资后,问丁磊是否愿意将50万转作股份,丁磊坚持拿回现金。

再后来,何小鹏的业务几十亿美元卖给了阿里巴巴。那业务叫UCWeb。(部分细节和数字,可能不准确。)

所以,丁磊最喜欢的业务就是,直接面对用户收费、可低成本大规模复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虚拟服务,比如游戏、邮箱、空间等。互联网企业“来不及考虑怎么赚钱”的时代,丁磊已经开始为“网络游戏是互联网的常青树”而行动。

即便2001年遭遇互联网寒冬以及网易被纳斯达克停牌、再遭遇摘牌危机的时候,他仍然对网络游戏痴心不改。但那个年代,56K的猫拨号上网,都还是个奢侈品。也是那个年代,段永平先生开始买入网易。

丁磊虽然高屋建瓴地理解到网络游戏的重要性,但是丁磊既不亲自写代码,也不会画图。帮他执行策略的人,叫詹钟晖(叮当),也是网易曾经的COO。

叮当在2011年带领一帮游戏的骨干离职后,大家都担心网易何去何从,我自此也并不再持有网易的股票。

匪夷所思是,网易的游戏业务似乎没受任何影响,还成就了《倩女幽魂》等新游戏。所以,你不得不相信,有一些东西,是通过丁磊本身传承的。

从结果上来看,网易游戏的寿命在业界是最长的,背后主要依靠玩法的持续更新,以及游戏平衡性的维持。

游戏的平衡性,与经营策略息息相关。简单说,如果团队对短期目标追求过多的话,那么就有动力加大游戏的促销,让短期业绩数字好看(自己提成也多),但是很快会透支游戏的寿命。

丁磊经常被批“一股独大”,但往好的方面理解就是,他的确很用心地把网易当做自己的百年家业来经营,而这些理念又能灌输到产品上。

关于管理

网上一些段子,描述丁磊如何不懂分级管理,经常直接越过部门主管,指挥程序员干活。这也是他的一个问题。

在丁磊看来,所谓的管理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有具体干活的人,才贡献价值。

但这样的文化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埋头干活的人,时常能被丁磊委以重任。

因此,直接向丁磊汇报的人很多(这些人同时还得向自己的主管汇报),所以,一些主管离职,对业务的影响不大。

但是丁磊对于离职甚至还带走一帮程序员的人,还是心存怨恨的。

一些员工因为入职时间早,通过兑现期权获得优厚的收入,在丁磊看来,某些人的能力是无法与其回报所匹配。

即便是这些人辞职,可能也令他费解,你能力平庸,拿这么好的待遇,还背叛我们?

可相对于某公司通过权力机关将无辜的前员工关押200多天,我印象中,丁磊在证据确凿、对方承认错误的前提下,两次放过了涉嫌犯罪的前员工(应该也有其他人的劝阻)。

一次是某游戏市场负责人,通过自己亲戚注册外部关联公司,成为市场采购的供应商,从而输送利益;

另外一次是某销售负责人,将公司的一块资源,直接划给了自己的关联公司去经营。

丁磊和其他企业家一样,如果要罗列其优点和缺点,都能分别写几页。

我们研究一家企业,以及企业背后的人,需要清楚哪些缺点是致命,哪些优点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披露:文章发表时,本人所在机构iMeigu Fund(P000057)不持有网易(NTES)的任何仓位。

作者:纯银,题目:为什么网易系擅长做产品

看到过很多文章讲网易系的创业者,说来惭愧,身为网易系,我只是个好的产品经理,并不是好的创业者。

不过我倒是可以试着总结一下,为什么网易系的产品大都做得不错。

2006-2012年,我在网易任职5年多,从门户调动到杭研,从内容总监到产品总监。

本文所述,多是这5年在门户与杭研的见闻,不代表现在的网易依然如此。

和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同,网易系擅长做产品,和丁磊的关系很小。

或者说,丁老板对于网易产品最大的贡献,就是高度分散的权力结构。

网易的大部门分为“游戏、邮件、北京门户、北京有道、杭州研究院”。

来源网络

虽然丁磊到处插手,但这几个部门的大BOSS才是真正的实权派。在具体的业务管理上,他们又比较放权给中层。

为什么网易系擅长做产品?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层话事”。由谙熟业务,比高层更年轻,更懂用户市场的中层来掌握做产品的实权。

只要高层同意立项,目标和方法都由中层来制定,高层插手不多,甚至许多立项也由中层来推动。

而丁磊好奇心旺盛,到处插手,以至于精力分散,实际上捣不了多少乱。当然他插手那阵子也会鸡飞狗跳。

内部有句至理名言:多拖一下,丁老板的要求多拖一下,他隔天就忘了。

在大公司做好的产品,一定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60后70后年纪大了,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绝大多数并不了解用户,不了解2010年后的产品市场,既不懂产品,又有宏大的追求。让他们来管产品,尤其是管创新产品,一抓一个死,早死早超生。

第二个原因,是网易内部几乎没有KPI文化。

我在门户,在杭研的5年多,都没经历过KPI文化。

立项是要报目标的,最后没完成,也不会把你怎么样。

产品做得好与坏,主要靠产品经理的内心热情来驱动,不靠金钱驱动,更不会为了完成数字而打乱节奏,频出茅招。

KPI这种东西,只能刺激执行力,对产品的创新与品质都是一剂毒药。

成熟的业务体系用KPI管理是可以的,善变的新业务也上KPI,那就是自挂东南枝。

第三个原因,是网易没有产品大战略。

曾经在邮箱和相册上作大投入,也尝到了甜头,但泡泡与易信负于腾讯,博客与微博负于新浪,2010年后,举公司之力的产品大战略多尝败绩。

丁磊更像是一个商人,而不是互联网冒险家,赌性不重。新业务一旦进入资本层面的烧钱竞争,他就会断然放弃。

团购千团大战盛况,来源网络

2008年不参与团购大战,2009年不参与视频大战,2011年不参与云盘大战,都是因为丁磊认为烧钱太狠,而盈利无期。

事后盘点战场狼藉,叹一声老板英明。

既然不参与刚正面的烧钱竞争,网易的产品策略便以中小投入为主,不去赤裸裸地拼资源,只能格外注重创新与体验。

再加上分散投资,多种几个项目看看谁能开花,也就给了产品经理发挥才能的机会。

第四个原因,丁磊本人是有情怀的。此处非贬义。

我在文中说丁老板是个商人,他看见肯定很生气,内心深处他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文人,至少是文艺中年。

(就算是,也是个神叨叨的文艺中年)同时,他可能是互联网富豪中道德感最强,孩子气最重的一位。

再加上游戏部门高营收的支撑,他可以用“玩具”的心态来对待产品,从他的个人爱好与好奇心出发,去支持轻博客、音乐、阅读、新闻等产品。

这样做好的一面是营收压力小,自由度高,坏的一面是资源投入不足,2014年还听到老同事对此多有抱怨。

毕竟既不赚钱,又没有清晰的市场生态战略,指望公司猛投钱不大现实。

但也正是这种相对放松的管理环境,不着急赚钱的平和心态,更容易激发创造力,做出好的产品。

我2006年加入网易,发现这家公司风格奇特。

外人骂自家公司的时候,新浪搜狐腾讯阿里百度的员工多有不忿,而网易员工怡然自得,甚至自黑成瘾。

所谓对网易的归属感,往往是对独立思考,独立人格的归属,并非依附于一家公司一个老板。

网易门户重文人气质(品位好),杭研和有道则有浓厚的工程师气质(研发强),这些企业文化来自丁磊选定的公司高层,再由高层选拔中层,中层选拔基层,一层层传递下去,构成做好一款产品的团队基因。

所以网易在职和离职员工擅长做产品,也是有迹可循的。

团队本身就擅长这个,在不强调KPI,不急着赚钱的大环境里,有许多兴趣驱动的产品项目练手,由谙熟业务的中层来话事,做不好产品那才是怪事。

作者:蜗牛队长,题目:老板丁磊的优点

说几个老板的优点吧。

1.对一线的核心人员非常尊重,尤其是技术岗位。

 他能清晰地记住很多一线程序员的籍贯,学校,入职年份,导师。这一点真的让我很震惊。

他经常会发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给你,比如我是四川人,他就用云音乐的链接发一首四川话版的“老子明天不上班”。 哈哈哈,是不是很可爱。

有一次,我生病了,其实不是太严重,不知道他从什么渠道知道了,连续好几天打电话给我,说鸽子汤可以加快伤口愈合。

老实说,我是很感动的,也很愿意为他卖命。

我的地位离他有十万八千里,只是一个核心业务的基层管理而已,他竟然能记住,老实说,我后来带团队才知道这有多难。

 2. 他对于产品有一种非常原始的热忱,是一个很优秀的产品经理。

他是很多具体业务的原始推动者,以及创意提供者。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对于道具付费有很强的前瞻性看法。

当时,我们作为一线的研发人员,是很反感道具付费的,认为不公平,认为会影响用户体验,一直不太肯转型。

他从人性,从商业模式方面不知道给我们洗过多少次脑。

然而,网易文化里面有一个很古怪的东西,就是一线的管理人员一定要理解并认可领导的指示,才会去执行,即使是老板的意见也是这样。

可以说是一个长久以来的传统,在互娱这边更是因为有大话、梦幻的业绩撑腰,没太多人理睬老板,他的意见很难落地。

这也让我们错过了整个端游道具游戏红利期。 后来大家才慢慢意识到老板的眼光很有前瞻性,很独到。

 3. 老板极度低调、内敛。

他很少接受采访,也很少出去站台、演讲。

即使是首富的那些日子里,你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不同。还是一样乐呵呵的开会,聊事情。

印象中,他的z4开了十多年吧,上市的时候就买了,后来去杭州的时候还是这一辆,后来才买了一辆G500。

请人吃饭的时候也不是很讲排场,有一次非要请大家吃狗肉[滴汗]。。。

总的来说,老板还是一个很执着,很勤勉,很靠谱的人。我作为前员工,现股东,我觉得是挺满意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