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阿里上市堵了富途 券商平台为何不抗压

2019-11-27 01:19

行情图

  来源:北京商报

  当天9点30分,阿里巴巴在港交所鸣锣上市,开盘价187港元,较发行价上涨6.25%。截至11月26日港股收盘,阿里巴巴股价报187.6港元,涨幅为6.59%,成交量7455万股,全天成交140亿港元,总市值4万亿港元。

  券商交易系统拥堵虽然反映了火爆行情,仿佛高峰期交易拥堵“合乎情理”,但却在客观上影响到投资者的交易体验,甚至造成利润损失。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股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交易系统的拥堵对投资者投资收益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很多投资者甚至因无法交易而错过买卖时机,并遭受较大的损失。此外,如果交易系统不能使用,投资者查看股票行情、持仓情况等操作也会受较大影响,影响客户投资判断和用户体验。

  “堵单”频现责任如何界定

  券商交易系统拥堵并非孤例,2015年牛市高潮之时,就有数家券商交易系统出现宕机、无法登录等情况。不过,时隔多年,在今年初市场交投行情活跃之下,仍有多家券商交易系统出现“故障”,包括手机App登录失败、交易卡顿、延迟成交等。

  “大行情下,国内很多大型券商也出现过交易拥堵,大多数原因在于系统交易的并发量太高,每秒的请求过多,超出券商原有的部署和实际设计容量。”一家券商内部技术人士刘起(化名)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券商后台压力会较前些年更大,券商网站或手机软件上会增加更多查询功能,投资者看到的一个持仓页面对于券商后台而言有可能同时处理几十个查询,涉及到查询的并发量比原来高很多。

  某中型券商信息技术部相关负责人王明(化名)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证券行业对于交易系统并发量要求是非常高的,对比来看,2019年天猫双11交易峰值为54.4万笔/秒,已经创下了新纪录。但几十万笔/秒的委托量对于券商来说是很常见的,对于中型券商而言,在高峰交易时期,10万笔/秒的交易量也是非常正常的。

  那么,对于这类因券商交易系统拥堵导致的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交易失败的情况,应该如何界定责任?有律师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种情况需要具体看是交易事故形成的券商过错还是正常的技术层面造成意外拥堵,目前来看,没有明确法律可以界定,对于投资者是否要真实交易以及对其造成的具体损失也很难举证,诉讼理赔概率较低。

  不过,王明表示,如果投资者的委托进到了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只要能拿出足够的证据,比如截图等,就可以去证监会或相关部门投诉,向券商进行追责,至于具体如何赔偿,需要与券商协商。

  券商交易系统年投千万是门槛

  巨量的交易需求以及屡次发生的交易系统拥堵,亟须引起行业的警觉。那么,券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范这类情况的发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王明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直接做服务器、软件系统扩容是最“简单粗暴”的做法,从根本来看,还需对整个证券系统进行革新换代,使用新技术。具体从数据库更新的角度上看,可以逐步从原来传统的商用数据库向内存数据库升级。

  “商用数据库需要写磁盘、写存储,效率较低,使用内存数据库后,全部的数据放在内存里,查询和读写速度会更快。”王明指出。此外,从设备的迭代看,可以由原本依托小型机逐步向分布式的“X86的PC服务器”更新,支持水平扩展,即支持直接将机器由20台加到40台。

  何南野还表示,要建立起对交易系统检测的常规化机制,提早发现问题,并对股市行情做出前瞻性预判。此外,还应建立备份替代系统,以防在主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迅速切换至备份系统。

  他还指出,从公司层面来讲,也应转变理念注重顶层规划,重视券商科技投入,加大对交易系统的投资和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交易性能和稳定性。还要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入,注重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事实上,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券商近年来对于科技的投入力度已明显增强。根据中国证券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98家券商信息系统投入金额高达130.67亿元,同比增长16.89%。

  “大型券商一年都是10亿级别的IT投入,一家中小型的证券公司一年也要有上亿元的投入,具体涉及核心交易系统、外围管理系统、运维成本等投入。再细化到仅针对经纪客户而言的交易系统,几千万的交易系统投入是门槛,包括软硬件的投入在内,五六千万投入肯定是需要的。”王明如是说。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