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人造肉遇到猪肉价格风口,持续走红

2019-09-02 18:50

目前,全球猪肉价格遭遇上涨风口,人造肉再次进入人们眼球。在美国,汉堡王已在全美7200多家门店售卖人造肉汉堡;8月底,快餐巨头肯德基宣布和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合作,在亚特兰大的肯德基餐厅推出第一款人造鸡肉产品,包括黄金鸡块和无骨鸡翅。而在国内,人造肉公司珍肉宣布将于9月推出全球首款“人造肉月饼”。

分析人士称,人造肉行业今年在资本市场可谓风头正劲,但人造肉能否顺利发展还要看消费者是否买账,只有得到市场认可,人造肉产业才能够真正起飞。

政策发力 “人造肉”再迎利好

近年来,人造肉在全球食品行业备受关注,不论是国际食品巨头,还是国内创业企业都在加快人造肉产品研发和商业化的步伐。8月30日,在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支持绿色养殖发展,积极发展禽肉等替代品生产,加大冻猪肉储备规模。这将为禽肉等替代产品生产相关的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对于已率先布局“人造肉”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今年5月,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之后,股价立即上涨近6倍,几天后,作为竞争对手的Impossible Foods宣布再次融资3亿美元,投资者名单包括比尔•盖茨、李嘉诚、推特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一众大佬。在国内,人造肉龙头双塔食品于8月10日在深交所互动易上表示 ,公司已经将人造肉研发及市场布局列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中。

随着“人造肉”走红,国内A股“人造肉”概念股跟风大涨。截至9月2日收盘,上证指数上涨1.31%,而“人造肉”指数涨幅达两倍有余,为2.70%。

人造肉市场潜力巨大或带动相关产业

从国内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为豆粕,因而产业链上游为大豆初加工企业(通常为向榨油厂购买豆粕)或为原料贸易商,中游为豆制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产),下游应用一方面销售给食品加工企业用作辅料,另一方面供给素食肉类生产商制作“人造肉”。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人造肉”在国内只是一个素食的概念,但依托消费升级以及大健康人群的刚需,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非常强的。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人造入多为植物类,依托大豆等原材料。人造肉的大豆需求量还不足以影响大豆供需,但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对大豆业可能会产生影响。当前中国大豆种植和深加工发展阶段还较初级,未来随着我国的大豆种植和深加工的产业升级,也能分享到人造肉行业发展红利。

未来“人造肉”可能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定价。在美国超市,植物蛋白类的“人造肉”价格,较传统肉类贵20%-50%。但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产量,大豆蛋白产量约占全球的50%,豌豆蛋白产量约占全球的80%—90%。业内人士预测,中国未来能实现植物肉的大规模生产,上市后的植物肉售价会比普通肉类便宜。

挑战二:市场监管。长久以来,素肉一直归为豆制品监管范围,食品的安全卫生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植物肉专委会呼吁,政府应细化相关规范,包括产品标准、原料标准和定义标准等等。

挑战三:营养性。对于植物肉是否真的健康仍存在争议。美国全食超市联合创始人兼CEO约翰•麦基表示,以植物为基础的人造肉对环境有好处,但对健康不利。植物肉是超级高度加工的食品,而人们喜欢吃天然食品。但支持者认为,植物蛋白中不含有胆固醇,由此生产的植物肉也属于“零胆固醇”食品,对人群来说更健康。

挑战三:口感差异。8月8日,汉堡王推出了“人造肉汉堡”。从外观上看,与普通汉堡并无很大差别。在口感上,有消费者反映,“人造肉”的口感很差,像一团肉糜,没有肉筋,没有普通肉的香味,也没有普通肉的嚼劲。阿里巴巴的“人造肉”狮子头在阿里造物节提前亮相,这款产品虽然看起来很像肉,但口感上更多的还是大豆纤维的感觉,尝起来有豆腐的味道。不论口感如何,人造肉成为人类餐桌上的一大品类已是必然。

中国银河国际研报分析认为,人造肉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取代真正肉类,主要是由于人造肉成本较高、产能有限和消费者偏好所致,但随着更多新公司进入该行业以及人造肉成本降至与畜肉相若,这些障碍将会消除。因此,人造肉对肉类生产链的长期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