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信证券:从百威亚太看今年的港股IPO

2019-07-21 16:03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文|杨灵修  秦培景  裘翔  联系人:徐广鸿

  自2018年港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后,市场对阿里巴巴回归的观望引发了可否以及如何参与“打新”的讨论。我们研究认为:不同于一般投资者认知的A股,港股首次发行充分市场化,筹码分配相对均匀,合理的机制使得“打新”的意义不在于博弈上市后短期的暴涨,而在于从长远角度去衡量投资价值。

  上半年港股IPO:

  融资规模增长难掩市场情绪寡淡

  从绝对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6月30日,今年香港首次发行募资规模达71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但一级、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热情下降,具体表现为:

  1)在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结构类似的情况下,实际发行价格对应的首发市盈率中位数从17.8下降至16.3。

  2)今年香港实际发行价格偏向于招股价区间的下限,接近或等于招股价格区间下限的公司占比较去年提高了35.6个百分点。

  3)触发回拨机制的比例显著下滑。

  4)散户投资者超额认购倍数大幅滑落。

  5)首日破发率显著提高。2019年上半年首日破发率为39.2%,而2018年同期仅为26.5%,较去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

  一级市场定价偏高+基石投资者

  共同导致港股IPO破发率较高

  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级市场的项目估值(尤其是PRE-IPO阶段的估值)相对二级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挂。港股还引入了相当比例的基石投资者,赋予了上市公司比较强势的话语权,导致港股破发客观上高于美股。从过去一年港股IPO现价相对于首发价格的分布来看,破发率超60%乃是常态。

  IPO后大型市值股票表现

  更优于中小型市值股

  以可进入港股通股票池的基本要求来看(主板上市的恒生综指成分股且有50亿流通市值),在6个月基石投资者锁定期内,大型股票(大于500亿港元)上市后累计收益率为负,1个月/3个月/6个月收益率分别为-2.01%/-7.87%/-3.32%,对比下,中型股和小型股收益更显著,而12个月/18个月后,大型股可获得累计10.1%/19.2%的收益率,而中小型股票累计收益率均转为负。

  当前大型IPO

  对二级市场流动性影响有限

  一方面,QE过后银行系统总结余从07年初的12亿港元增长至15年末峰值4244亿港元,之后随着美联储加息缩表,加上2018年4月及今年3月金管局主动出手买入港元,现在总结余维持在500亿港元左右,但仍远高于07年的水平,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

  另一方面,我们计算了2015年至今IPO规模前10的公司上市前后HIBOR利率的变化,并无明显资金紧张的迹象。

  风险因素

  1)中国经济下滑超预期,国内政策对冲不足;

  2)美国对剩余进口商品也实施惩罚性关税;

  3)全球主要央行货币宽松低于预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