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张恒春药业欲赴港上市,压力之下转型真的有必要吗?

2019-05-03 11:55

近日,张恒春药业董事长王伟杰称,公司目前正在准备赴港上市事宜。

王伟杰表示,目前整个公司的准备已经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进入审计阶段,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或将在年底实现。

根据格隆汇APP了解,这家公司目前除了筹备登陆资本市场之外,还想要转型打造文创产品。

张恒春,一看这名字就知道,是一家打着老字号招牌的中医药企,1991年被国家国内贸易部评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2000年改制为芜湖张恒春药业有限公司。张恒春现有古法传承的老药工4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41%,中药类相关专业人员79人,执业中药师27人。文史馆藏有清末、民国、解放初期的张恒春医案、老处方、古法炮制和制剂等52册。

2004年,该公司首次通过GMP认证,2014年1月通过新版GMP认证,拥有丸剂(浓缩丸、水蜜丸、水丸、糊丸)、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糖浆剂、露剂、合剂等7种剂型(含中药前处理、提取)63个品种及其生产线。

根据天眼查,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香港杰美健康发展有限公司,属于2015年注册,2017年通过认缴出资100%控股,属于赴港上市的准备计划之一。

很明显,张恒春是一家国内典型的中医药型的企业,至于为何要在港交所上市,王伟杰则是表示,一方面港股市场与国际更为接近,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而在另一方面,企业从筹备到决定上市一般大约需要三年半到四年的时间,如果是在境内上市的话,需要的排队时间过长,这对于一家中医药公司来说,是没有太大必要的,而如果是先从港股上市,以后如果有需要的话,再转而从内地上市,也就方便了许多。

至于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准备上市,外界普遍认为,这与公司目前面临的自己窘迫是有一定关系的。

近年来,随着医药连锁店和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传统的药店其实是受到很大的挑战的,更加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从该公司董事长王伟杰透露出来的消息看,该公司旗下的零售连锁门店马上要进行升级改造,如果能够尽快在港交所上市,那么就能缓解该公司的资源需求,如此便能达成一年内改造的目标。

从目前来看,张恒春所得的融资,大多将用于这一部分,未来2-3年内规划要在全国内开设300家中医文化体验馆,并且目前公司也有向北京进军的意向,通过并购重组,开始了门店方面的布局。

但是,中医药企和生物制药不一样,在近年来不断的意识冲击下,国内的很多老字号药企的品牌知名度都在下降,而伴随着新的医药观念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传统的中医药企业已经在新的形势下,日趋乏力。

所以,从目前来看,企业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知晓度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等问题,是该企业急需要解决的,而目前该公司准备的方向是——转型。

转型?

这对于一家中医药公司来说,确实称得上是一件摸不着头脑的事,历来传统领域想要突围,都绕不开一个现实就是,资金与市场相匹配的问题。

张恒春药业方面,虽然表示要将企业转型的方向往文创产品方面打造,但是具体效果如何,却让人信心有点不足。

一方面,中医药企业转型到文创产品,这是一个跨行业的转型,虽然近年来文创市场发展迅猛,例如故宫口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对于一家中医药企业来说,有何能力和品牌,支撑起文创?

仅仅是一块老字号的招牌吗?

根据张恒春药业的计划,该公司将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营销等手段进行推广,后续还将布局食品、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也就是说这已经不仅仅是文创了,还与大健康车扯上了关系。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文创靠的是IP,大健康靠的资金和研发实力,一个目前正缺钱的中医药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打造品牌IP,并且布局大健康吗?

目前来看,全球文创产业每天可以创造出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且迅猛递增,但是一边做文创,一边做大健康产品,又稿食品,又搞药妆,还要将一系列的衣食住行都融合进去,会不会有贪多嚼不烂之嫌?

结语:

张恒春是一家中医药企业,目前的困境也显而易见。

其多方面出击的决心,固然有转型的决心和市场的需要,但是也有翻车的可能,和国内目前众多的大品牌相比,它并没有什么优势。

但是,转型的方向也是其不得不进行的尝试,在中国,中医药被普遍认为在延年益寿、养生保健方面与西医相比有明显优势,大健康产业巨大的市场中,中医药可挖潜的方向众多,在年轻人群里中打造年轻形象,也是其迫切需要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