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外盘头条:复联4上映5天斩获12亿美元票房 破多项纪录

2019-04-29 05:05

CNN

  华尔街日报

  5天12亿!复联4成第一部全球首映票房超10亿美元电影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华特-迪士尼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成为好莱坞历史上第一部全球首映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电影。

  CNBC称这部由漫威影业出品的好莱坞大片完成了不可能的事情。仅仅上映5天就已在全球斩获超12亿美元的票房,打破了它的前传《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在去年创下的6.41亿美元周末票房纪录。

  据《华尔街日报》估计,其中3.5亿美元来自美国和加拿大,这比复联3去年创下的首周末本土票房纪录高出约9200万美元。此外,中国也是复联4票房的一个主要来源,贡献了约3.3亿美元的票房。

  与此同时,CNBC指出,复联4也成为了最快达到10亿美元票房的电影。此前的纪录保持者也是复联3,相比之下复联3达到10亿美元票房用时11天。

  报道称,复联4还有可能会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打破《阿凡达》创下的2009年全球票房27.9亿美元的纪录。该片上映仅五天,就已经在全球票房榜上排名第18位。

  《华尔街日报》指出,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复联4几乎肯定会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进口影片,目前它的票房收入为3.31亿美元,纪录保持者是2017年的《速度与激情8》,目前仅落后6000万美元。

  金融时报

  巴菲特寻找美国之外的投资:准备明天在英国买点东西

  巴菲特在英国退欧之前对英国表示了大力支持,他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准备明天在英国买点东西”。

  巴菲特称:“我们乐于将资金投放到我们理解并信任的金融体系中。我们永远不会像了解美国那样了解其他文化、税法或风俗习惯,但英国已经非常接近了。”巴菲特表示,无论英国是否退出欧盟,他都愿意在英国投资。

  巴菲特抱怨称,由于来自私人股本公司的竞争,他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在美国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逾1000亿美元的大型收购。他今年在年度股东信中表示,该公司希望“在海外大举投资”,这标志着其54年职业生涯专注于美国市场的策略将发生重大转变。

  数据提供商Refinitiv的数据显示,巴菲特此前将资金火力主要集中在美国,在伯克希尔的10笔最大收购交易中,只有一笔是针对美国以外的公司。

  在欧洲,目前收购活动大幅放缓,有可能为伯克希尔等买家打开大门。巴菲特提到了欧盟面临的挑战,欧盟正在努力应对民粹主义抬头、经济放缓以及围绕欧洲一体化计划未来的紧张局势。

  他表示,欧盟“很难”在“自治与共同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巴菲特指出,不同的国家语言不同,财政状况“完全不同”。他补充说,“我并不惊讶这里会有很多紧张局势。”

  路透社

  特朗普拟提名的联储理事:有人故意抹黑我 不打算退出

  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的美联储理事人选斯蒂芬-摩尔(Stephen Moore)周日表示,针对他的诽谤活动正在有组织地展开。他表示,如果他成为累赘,他将选择退出提名,但他认为事情不会发展到那种地步。此前,民主党议员对其以往有关女性的文章和言论再次提出批评。

  摩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少数记者致力于挖掘有关他个人生活和此前言论的负面信息。摩尔说,特朗普要求他接受这次采访,他在采访中谴责对他的负面新闻报道是“抹黑竞选”和“人格诽谤”。

  摩尔说,他已经为18年前写过一篇专栏文章道歉,并补充说,他今天绝不会写这样一篇“政治上不正确的专栏文章”。摩尔还因2014年将辛辛那提等美国中西部城市称为“美国的腋窝”而受到批评。

  摩尔表示,虽然他对自己过去写的一些东西感到尴尬,但重点应该放在他的经济观点上,以及他在为特朗普提供政策建议方面发挥的作用上。

  摩尔曾是特朗普2016年总统竞选的顾问,特朗普准备提名摩尔一事招致了一些人的批评,他们认为此举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动机,而非合理的经济考量。一些经济学家和民主党议员对摩尔的能力提出了质疑,理由是他支持将政策决定与大宗商品价格挂钩,以及他对利率的看法不稳定。

  摩尔同意特朗普所说的应该降低利率的观点。去年12月,他批评美联储提高利率的决定,称这是“经济渎职”。

  “这是美联储的一个糟糕决定,”摩尔在谈到美联储去年12月加息的决定时说,“在那之后的几周里,股市下跌了2500点,然后美联储当然不得不改变路线,夹着尾巴承认特朗普和我这样的人是对的,他们是错的。”

  彭博社

  美联储现在的境遇似曾相识 或将重复25年前的政策?

  彭博社称,本周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同僚参加政策制定会议时,其中一些人可能会想起1995年。当时在美联储任职的大卫-斯托克顿说,“我确实认为1995-1996年期间的情况与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况有一些相似之处。”他表示,在多次加息之后,“人们总是担心,或许你做得过头了”。

  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曾指出,1995年和1998年的两次降息是美联储防范经济走软的保险措施,尽管它当时没有看到经济衰退的迹象。但一些美联储观察人士认为,1995年是当前形势更恰当的模板。

  1998年美联储曾连续三次迅速降息,以阻止俄罗斯债务违约和对冲基金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濒临倒闭引发的金融危机。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触发事件。

  彭博社指出,相比之下,现在和1995-1996年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25年前,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也在放缓。而1995年7月、12月和1996年1月,美联储曾三次降息,理由是物价压力有所缓解。如今的政策制定者更加关注低水平的通胀,而且毫不掩饰他们希望通胀率更高。

  相似之处还在于,美联储在1995年至1996年大举降息时,尽管它认为劳动力市场相当紧张,但股价却在上涨。事实上,正是在1996年12月,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对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发出了警告。此外还有政治因素。1996年,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竞选连任,而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明年将面对选民。

  不过,时任美联储副主席的艾伦-布林德警告称,不要将当前的情况与当时相提并论。布林德认为,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当时美联储显然加息幅度过大。布林德说,“我们当时有点兴奋过头了。”不过美联储这次并没有明显兴奋过头。布林德表示降息是可能的,但他认为美联储的下一步举措更有可能是加息。不过,就目前而言,“我对他们耐心的态度完全没有意见。”

  CNBC

  硅谷入侵华尔街:银行业要么打败他们 要么加入他们

  随着苹果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开始涉足消费金融领域,华尔街突然意识到来自硅谷的一种无法忽视的威胁。科技巨头们将需要有人来处理关键而复杂的银行业务。而对于银行业来说,要么打败他们,要么加入他们。

  上个月,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重大声明,宣布将与高盛联手推出信用卡业务。苹果CEO蒂姆-库克在台上侃侃而谈,而高盛CEO大卫-所罗门却站在人群中为库克鼓掌,这家拥有150年历史的华尔街银行最终只沦落为PPT中的一个脚注。

  CNBC指出,大银行可能不得不习惯配角的身份。随着科技巨头开始涉足消费金融领域,银行业面临着两难境地:要么退居二线,要么失去与拥有数亿客户的科技巨头的宝贵合作伙伴关系。

  贝恩银行业咨询师杰拉德-杜托伊特表示:“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非常清楚来自大型科技公司的威胁。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他们不喜欢,但如果科技公司将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分销来源,他们还能做什么?”

  麦肯锡称,北美金融业面临的风险高达1.35万亿美元营收的40%,这些营收可能流向亚马逊等科技公司,或因价格竞争而流失。这家咨询公司表示,对急于建立合作关系的银行来说,风险在于科技公司将在这些交易中拥有客户关系和品牌,从而保持这种关系中最赚钱的部分。

  这种伙伴关系模式对双方都是互利共赢的。Capital One Financial联合创始人兼风险投资公司QED Investors合伙人奈杰尔-莫里斯表示:“银行在理解财政部管理、合规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技能。”这些领域可能是大型科技公司难以匹敌的。与此同时,他补充称,科技公司“有独特的能力吸引客户,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并销售客户喜爱的创新产品。”

  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高管不把科技巨头视为威胁。2015年,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其年度股东信中警告称,“硅谷正在到来”,试图抢走整个行业的饭碗。银行业意识到,在这个行业间界限日益模糊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竞争对手。

  MarketWatch

  美国第一季度GDP报告有蹊跷:库存究竟从何而来?

  美国商务部周五公布第一季度GDP数据。数据显示美国一季度GDP折合年率增长3.2%大超预期,创2018年三季度以来新高。然而GDP报告中最大的谜团是——库存从何而来?美媒称,能破了这个案子甚至会让福尔摩斯感到骄傲。

  MarketWatch指出,美国第一季度GDP增长超出预期的部分原因是强劲的库存增长。根据美国政府的数据,本季度新增商品库存320亿美元。这些商品的储备推动了第一季度GDP增长约70个基点,并推动经济年增长率达到3.2%,远高于预期。

  但问题是,经济学家们很纳闷,这些库存究竟从何而来。商品必须来自某个地方,要么由国内公司生产,要么从国外进口。令人不解的是,根据政府数据,美国今年头三个月的产出和进口都出现了下降。

  FAO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布鲁斯卡表示:“你无法储存你不进口或不生产的东西。”

  美联储上周公布,第一季度工业产值同比下滑0.3%。而联邦政府的GDP报告估计,今年前三个月进口下降3.7%。

  布鲁斯卡称,另一种解释——消费大幅下降,导致企业意外积压未售出的商品——也与证据不符。诚然,耐用消费品支出下降5.3%,为10年来最大降幅。企业在设备上的支出也很疲软。但他表示,消费下降的速度并不快于工业生产或进口,因此不会产生任何盈余。

  他说:“不管你怎么分析,这份GDP报告十分蹊跷。”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