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羚邦集团已通过港交所聆讯 预计将于4月25日开始簿记

2019-04-18 08:41

  来源:独角兽早知道 iponews

  编辑 | N姐

  据“独角兽早知道”独家消息源,第三方拥有媒体内容的领先发行商羚邦集团目前已通过港交所聆讯,预计将于4月25日开始簿记,国泰君安为本次IPO独家保荐人。

  中国日本动画发行商首位

  羚邦集团于2000年在香港成立。主要通过从媒体内容授权方获得授权,缴纳最低保证金和版税,然后“搬运”到另一方,授权给客户,获得授权费和版税,以此赚取利润。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的品牌授权业务。

  实际上,媒体内容的发行并不是顺风顺水的。在公司成立之初,彼时互联网还不发达,纸媒和电视、广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电视剧、动漫等,尤其是来自海外的媒体内容,也主要是靠这些媒介传播。

  比如日本的动漫,《七龙珠》《头文字D》《灌篮高手》等相信是很多80、90后的童年记忆,每周一集也能在电视上追的津津有味,因为没有别的方式,所以那时候对于羚邦这种媒体内容发行商是比较好的时候。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内容可以便捷地在网上获取,渐渐纸媒被抛弃,广播被遗忘,就连电视也不得不转型了,而且那时候国内版权意识不强,很多内容可以“免费”获得,所以对这样的发行商的打击基本是毁灭性的。

  不过到了2015年前后,国内的版权意识越来越强,表现在以前免费的歌曲需要付费下载了,以前免费观赏的视频很多被下架了,所以各网站才不得不花钱买版权,而老百姓向获取内容必须付费,因此一条比较成熟的产业链才重新建起,媒体内容发行商才有了转机。

  这种情况可以从日本动画在中国市场的收益变化看出来,从2014年3亿港元跃迁至2015年的10亿港元,之后稳步增长。而且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法规的晚上,这种增长趋势还会延续比较长的时间,预计2022年有33亿港元的市场总额。

  根据招股书,羚邦集团于2018财年录得3.13亿港元的收入,其中日本动漫发行收益占据了总收益的94.6%,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4.1%,稳居第一。

  这里主要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相对目前的收入来说,市场空间还足够大;二是市占率保证了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在相对长的时期内,不用担心没有市场。

  版权到期续约率8%,成羚邦集团业务最大风险

  影视作品的代理目前仍然是羚邦集团的主营业务,这个从公司营业收入就可以看出,以2018年3-6月为例,发行授权媒体内容收入1.43亿港元,占同期营业收入1.5亿港元的95.33%,成为绝对支柱性业务。

  现在羚邦集团不太愿意提及这一块,更多地是向外界展示其品牌授权业务,截止到目前其已经获得了“加菲猫”“小猪佩奇”“小王子”“奇先生妙小姐”“大力水手”等世界知名品牌的亚太地区或者大中华地区代理权。

  羚邦的品牌授权业务的客户包括玩具、服装及鞋履、保健及美容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餐饮公司,例如班尼路、万代南梦宫、卡撒天娇、大新银行、点心代表、快图美、I.TApparels、及多美亚洲等,是下一步业务战略的重点。

  这两块业务支撑着羚邦集团的发展,但是因为代理的本质,脆弱性十分明显。

  原因很简单,代理并不是一块护城河很强的业务。随着互联网对各个行业的改造升级,去中介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羚邦集团扮演中间商的角色越来越被边缘化,还需时刻面对激烈的竞争。

  根据招股书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仍持有381项媒体内容版权的授权,其中200项版权的剩余授权期限超过三年,但是一旦授权到期,羚邦集团就要面临着续约困难的风险。

  以2018年3-6月为例,到期的内容版权数量为12个,但是仅有1个选择了续约,续约率8%;加上新拓展的11个内容版权,内容数量上勉强打平。

  但是2018财年的数据就没有那么乐观,到期内容版权数为127个、选择续约的为11个,续约率仍然不足10%;新拓展的内容版权为74个,这意味着版权流失的速度远远大于新增的数量,是一种消耗战。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品牌授权业务上,以2018年3-6月为例,到期的品牌授权数量为3个,但是没有一个选择续约,续约率为0;加上新拓展的2个品牌授权,总体数量上仍然是减少的。

  这是羚邦集团IPO路上以及IPO成功以后在业务上面临的最大风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