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1 12:00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2025年9月17日在立法会发表了他任内的第四份《施政报告》,主题为"深化改革、心系民生、发挥优势、同创未来"这份报告旨在为香港"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提供路线图,并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其中《施政报告》的第六章第一节-国际金融中心显示,香港股票市场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重回全球第三。整体较三年前上升一位,反映制度优势与市场活力的双重提升。
具体表现为,恒生指数年初至今升逾两成,日均成交额接近2500亿港元(同比翻倍),新股集资额至8月底累计超1300亿港元,按年增长近六倍,位列全球第一。
政策层面的举措包括:
1)通过“科企专线”吸引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
2)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3)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
4)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
5)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6)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南向交易。
来源:《施政报告》
一、什么是科企专线
“科企专线”是香港交易所(HKEX)与香港证监会(SFC)在2025年5月联合推出的一项专门服务,旨在为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更顺畅、更友好的上市咨询与申请通道,以吸引更多创新企业赴港上市,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来源:LiveReport大数据
二、优化同股不同权的可能性
施政报告提出,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机制及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政府消息人士预计,将于今年底前推出咨询文件,当中包含放宽主板上市门槛。
香港的“同股不同权”制度主要在吸引优质创新企业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它为公司创始人提供了保持控制权的空间,同时也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日落条款、重要议案一股一票)来防范潜在风险。
根据同股不同权的现有核心规定,猜测有可能优化的方向如下:
来源:LiveReport大数据
笔者猜测,同股不同权的优化或许能促进同股不同权的中概股加速回归,包括:
降低回归门槛,使更多目前暂未达到极高市值或收益标准,但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概股能够达标。
减少合规成本与阻力,降低那些在美上市时已采用更高投票权比例(如1股20票)的中概股为适应香港规则而调整架构的难度和成本,使其更易回归。
三、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的意义
香港股市目前实行的是T+2 交收及结算周期,这意味着,当你买卖港股后,相关的证券和款项会在交易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完成交收。
香港特区政府在2025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了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的举措,目的是为了提升市场效率、降低风险,并与国际主要市场(如美国、印度等已实行T+1的市场)接轨,以保持香港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四、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的目的
香港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是其近年来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一项重要战略,这背后有着多重目的和深远意义,包括但不限于:
1)吸引世界投资者重新配置资产,汇聚全球资本;
2)进一步增加新股集资额,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
3)促进香港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稳定;
4)增强香港市场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等等。
五、中概股回归路径及对香港市场的意义
香港积极协助中概股将其作为回归的首选地,这既是应对复杂国际金融环境的战略选择,也关乎其长远发展。目前香港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了多种途径,以适应不同企业的需求和特点。
来源:LiveReport大数据
中概股回归对香港市场的意义:
1)提升市场活力与规模,中概股回归将为香港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高盛曾预估,有27只中概股有望回流香港上市,总市值超1.4万亿港元;瑞银预计,若中概股回流,将为港股日均成交额增加190亿港元。
2)优化市场结构,更多优质科技及新经济企业的入驻,有助于优化港股市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成长性和吸引力。
3)增强资金吸纳能力,中概股回归吸引全球资本关注香港,2025年以来港元兑美元汇率多次触及强方兑换保证,反映出资金涌入的态势。
六、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股票入通
香港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别称“港股通”)南向交易,是一项联通两地、利及多方的战略举措。它不仅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成本,也为香港市场注入了新的流动性活力,更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目前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买卖港股,虽然资金结算最终以人民币进行,但报价和成交以港币计价,中间涉及换汇环节,会产生一定的汇兑成本(通常约为0.2%-0.3%)。直接使用人民币交易可避免这部分成本,并减少因汇率波动带来的投资收益不确定性。
此外,南向资金已成为港股市场的重要力量,允许内地投资者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有望吸引更多内地人民币资金流入港股,提升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这对港股市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首发于活报告公众号,ID:live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