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1 06:25
TradingKey - 美东时间周三(9月10日),Klarna(KLAR.US)登陆纽交所,开盘报52美元,比IPO发行价40美元高出30%。盘中涨幅一度达到43%,收涨14.55%至45.82美元,市值达到170亿美元,体现市场需求之强劲。
该公司以提供“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简称BNPL)服务闻名,原先预期的IPO定价为35-37美元,发行前已获得超过20倍的超额认购。
此次IPO让早期投资者红杉资本成为最大赢家。据外媒信息,红杉持有该公司21%的投票股份,共计7900万股,按IPO价格计算价值31.5亿美元;除去累计投资5亿美元,目前获得约26.5亿美元的总回报。此次IPO红杉出售了200万股,占总持股约2%。
分析认为,Klarna进入公开市场,将考验投资者对其业务发展方向的信心和兴趣。近几个月来,该公司一直在宣传进军银行业的计划。Jacobsson表示,在美国地区,已推出了借记卡和个人存款账户服务,并签下了70万张信用卡客户,还有500万人在等待使用该产品。
Klarna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Victor Jacobsson表示,此次IPO是一个里程碑,是一个“很大的派对”,但还是要继续。
Jacobsson认为这次上市也巩固了Klarna业务的转型,公司不再局限于BNPL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应将BNPL的入口优势转化为长期价值,提升单客价值,以及在监管严格和利率暂时高企的不利环境下,维持财务健康度,这有利于提升公司估值。
另外,Klarna上市首日的强劲表现,也进一步增强了今年美国新股上市的势头。周四,加密货币交易所Gemini Space Station的股票将开始交易;周五,为公交网络提供技术的Via Transportation也将上市。Klarna的表现或将让市场对这些新股也充满信心。
TradingKey -据彭博援报道,欧洲“先买后付”(BNPL)巨头Klarna已于9月10日完成IPO定价,以每股40美元价格募资13.7亿美元,市值达到约151亿美元。该定价高于原先预期的35-37美元,较上限溢价8%,且该股获得超过20倍的超额认购。
Klarna公司计划此次发行560万股,而包括高管、联合创始人Victor Jacobsson、红杉资本相关实体以及其他股东,将出售2880万股。筹得的资金有11.7亿美元将分配给股东,2亿分配给公司。
目前151亿美元的估值,相比2021年软银集团领投时达到的456亿美元市值大幅下降。短短几年,因为BNPL风口散去、相关监管收紧、利率高企,以及业内竞争激烈,该估值一度缩水至67亿。相比这一数值,目前估值已回升125%。考虑到近年来对金融科技公司并不友好的IPO环境,这一估值或是Klarna上市交出的第一份优秀答卷。
不仅是Klarna,这次IPO也是对整个BNPL行业的测试:这种模式能否实现可持续盈利?亦或是注定成为泡沫?
有分析认为,将BNPL的入口优势转化为长期价值,或是此行业实现良好前景的一条路径。若能把用户从单一分期转向储蓄等更高频产品,提升单客价值,在监管严格和利率暂时高企的不利环境下,维持财务健康度,则有望提升估值。
目前,Klarna已在商业模式的转型上发力,旨在将自身重塑为一家数字零售银行。该公司近期开始在欧美推出存款账户和借记卡等更多银行产品,还正在拓展“公平融资”业务,即大额商品分期服务。根据该公司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文件,此类贷款占总交易量约2%。公司表示,过去两年接入这一服务的商家数量翻倍,预期这一比例将进一步增长。
Klarna的股票预计周三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代码为KLAR,由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牵头。
TradingKey - 被称为“欧洲花呗”的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将于美东时间周二晚间完成IPO定价,该公司因提供“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简称BNPL)服务而闻名。其估值仅140亿美元,为竞争对手“美国花呗”Affirm Holdings的一半,受到投资者抢购。
据彭博社报道,Klarna发行的3430万股股票获得至少8倍的超额认购,其中80%以上由早期投资者出售。知情人士透露,因需求强劲,承销银团将IPO定价指引调至37美元,达到其市场定价区间的顶端,甚至有望更高。
目前,Klarna的IPO市值远低于Affirm Holdings的280亿。Roth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Rohit Kulkarni认为,短期内Klarna不会以与Affirm相同的估值倍数交易。不过,价格上的折扣,也成为Klarna在IPO投资市场上的优势。
虽然这两家公司都以先买后付服务为卖点,但业务模式不同。Klarna主要提供小额短期贷款,最常见的类型是消费者在购买后30天内付款;Affirm的贷款通常与大额购买挂钩,并提供长期零利率贷款选项,不收取滞纳金。因此,两者的平均订单价值亦有差异,分别为101美元和276美元。
从最新季度的表现来看,二者在收入上接近,但Affirm增长更快,盈利能力更强,这可能是Klarna达不到Affirm 280亿市值的原因之一。
2025年4-6月,Klarna收入同比增长21%至8.23亿美元,未及同期其平台上交易额312亿美元的3%;Affirm的收入则增长33%至8.76亿美元,占其借贷产品销售额104亿美元的8%左右。
另外,Klarna目前的IPO估值也低于其在2021年达到的456亿美元,但比起之后在2022年暴跌85%,市值仅剩67亿美元的情况,依然有所改善。该公司当时将此归咎于俄乌战争导致的宏观经济状况恶化。
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师Diksha Gera基于Klarna 11-14倍的远期毛利润倍数和2025年约12%的增长预期,估算该公司市值区间为120-160亿美元。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鉴于该公司商业模式的多元化转向,如近期开始在欧美推出存款账户和借记卡等更多银行产品,“该公司更应该被视作一家能挑战Visa和Mastercard等公司主导地位的支付企业,以这样的方式来估值,”Klarna的长期投资者、GP Bullhound的合伙人Joakim Dal表示。
他对Klarna的前景更乐观,认为这是一项终将超过100亿美元的业务,长远来看税前利润率可以达到20%,甚至预期2030年交易额达到至少500亿美元。
在2021年IPO市场达到顶峰之后,因基准利率逐渐上升,投资者对股市新股的接受度降低,直至今年5月新股发行窗口再度开放。
Mizuho Securities高级金融科技分析师Dan Dolev表示,降息将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先买后付公司承保压力并支持交易量增长。在降息的预期下,市场将对Klarna的前景持有更乐观的看法。
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师Gera指出,Klarna的IPO可能延续新银行Chime和稳定币发行商Circle的势头。另外,如果此次IPO获得成功,将重新加速金融科技发行并验证先买后付行业的前景。这对考虑在美上市的欧洲同行Revolut和Monzo等来说重要。
不过,Dolev也考虑到相反的情形,如果劳动力市场持续恶化,对贷款的需求将下降,Klarna的前景也可能因此不被看好。
TradingKey - 据路透社报道,以提供“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简称BNPL)服务闻名的瑞典金融科技巨头Klarna,计划9月重启赴美IPO(首次公开募股)。本周将确定发行价,价格区间为34-36美元每股,募资规模接近10亿美元。此次目标估值为130-140亿美元,远低于2021年设定的近500亿美元及今年早些时候超150亿美元的估值。
Klarna是一个集支付解决方案、消费信贷和购物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科技平台,分析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先买后付”的支付方案,这极大地提高了购物灵活性和可负担性,尤其是在高价商品的消费上。
该公司今年3月已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上市申请,但因特朗普4月宣布关税引发市场震荡,一度搁置相关计划。在更早的2021年,该公司也曾考虑上市,但因宏观经济状况受到科技行业衰退、地缘政治事件冲击等影响,最终选择放弃,该公司估值在2022年也获得大幅下调,跌至约67亿美元。
8月15日,该公司更新了向SEC提交的文件,包含最新的财务业绩,表明已准备好推进上市计划。
尽管该公司的IPO历程屡屡受阻,但难掩其业绩表现之优异。其招股说明书显示, 公司近三年营收逐步增加,盈利能力也在提升,目前已实现扭亏为盈,这得益于AI的应用。Klarna在2024年初推出了支持35种语言交流的AI助手,处理23个市场中的支付、购物、退款、退货等复杂任务。据Klarna估算,这一工具在2024年为公司节约了3900万美元左右的成本。
分析师认为,目前市场资金情况的改善将为该股上市提供较友善的环境。目前通胀动能较去年同期已放缓,市场对未来几季降息的押注升温。分析师普遍认为,若未来四到六季降息逐步落地,消费融资成本的下降将有助BNPL与支付渗透,利好该股。
另外,Klarna或将引领9月的美股上市潮,据彭博统计,同期或有六家公司确定IPO发行价。加密货币交易所Gemini、区块链金融企业Figure等已更新上市文件,黑石集团支持的Legence Corp、连锁饮品Black Rock Coffee Bar、公共交通软件企业Via Transportation已在8月提交IPO申请。彭博表示,若这六家公司均在9月第二周确定IPO发行价,将成为2021年末IPO热潮以来,大型IPO交易最密集的时段之一。
分析师称,这起IPO被视为今年美股新股市场的重要风向标,若定价与开盘表现稳健,将有望延续年内IPO窗口回暖趋势,提升市场对成长型资产的风险承担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