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深度剖析AI企业赴港上市新机遇

2025-09-01 23:10

8月28日,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第四届新投资博览会暨第十九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简称“沙利文新投资大会”)AI进化论-物理世界智能体系统分论坛圆满闭幕,论坛由沙利文、头豹联合主办。


 

在AI进化论-物理世界智能体系统分论坛上,沙利文捷利云科技董事长、捷利交易宝首席行政官万勇先生受邀出席该论坛,并发表了《港股AI行业IPO与再融资观察》的主题演讲。


 


 

演讲内容主要围绕港股AI行业的IPO发行、企业再融资、已递表企业等情况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与分享。


 

一、AI企业赴港上市热情高涨,应用类型百花齐放


 

万勇先生指出,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已有25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在港交所IPO上市。2025年上半年成功上市5家AI企业,尽管数量较2024年同期的9家有所减少,但应用层面各具特色,涵盖仓储物流、解决方案、无人矿卡等多个领域。


 

2025年上市的5家AI企业合计募资约42.82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7亿港元,这一变化主要源于二级市场炒作热度下降以及上半年港股IPO市场注意力集中在A+H新股。


 

二、投资者热情不减,机构认可度高


 

从认购数据来看,投资者对AI新股的热情依然高涨。极智嘉-W、云知声、博雷顿等企业的公开认购倍数均不俗,申购人数超万人。其中,极智嘉-W的国配认购高达30.17倍,远超行业其他公司水平,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对优质AI企业的高度认可。


 

三、再融资市场活跃,IPO只是起点


 

万勇先生特别强调了再融资在香港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截至2025年7月31日,至少有11家AI公司进行过再融资,合计融资金额约213.13亿港元,占AI企业IPO募资额的153.41%。


 

地平线机器人-W单笔再融资高达47.19亿港元,高居榜首;优必选在近一年内进行5次再融资,累计获得45.41亿港元融资款,较IPO募资额超4倍,成为香港AI企业再融资的标杆案例。


 

万勇先生表示:"IPO只是开始,是'融资'和'入场券',而非'终点'或'保障'。后续节点决定了企业能否真正在资本市场立足、发展并实现长期价值。"

 

 

四、递表企业数量庞大,应用层公司居多

 

 

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24日,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还未上市的公司有214家,其中AI行业递表公司有48家,占比22.43%。值得注意的是,48家AI概念拟上市公司中,11家为A+H公司,占AI递表企业的22.92%。

 

 

(部分节选)


 

从AI属性来看,当前的递表公司主要以AI应用层居多,如各种类型的终端机器人及AI+各类行业应用。


 

·终端机器人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埃斯顿、斯坦德、翼菲智能,家用机器人的石头科技,场内物流机器人的凯乐士、以及应用于各种场景服务机器人的云迹科技等。


 

·AI+行业应用包括AI药研的英硅智能,AI医学影像的德适生物,AI营销的东信营销,以及AI卫星技术的国星宇航等。


 

·AI技术层面,AI大模型的公司仅2家,分别为滴普科技、诺比侃;视觉感知亦有两家,分别为瑞为技术及乐动机器人;知识图谱仅海致科技一家等。


 

·AI基础层面,AI芯片供应商有2家,分别为澜起科技及兆易创新;以及存算公司的力积存储等。


 


 

演讲最后,万勇先生总结了AI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强调了专业服务机构在帮助企业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参会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港股AI行业投融资现状的宝贵视角。


 

(本文首发于活报告公众号,ID:livereport)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