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放内地资金去香港买楼?“购房通”吓坏梁振英:为谁辛苦为谁忙?

2025-08-06 18:58



继港股通、债券通之后,或许还会有购房通,未来或许会允许内地的资金去香港买楼。

人大代表提议设“购房资金通”,陈茂波回应:正和中央研究中

今年3月,港区人大代表、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李慧琼倡议设立“购房资金通”,便利内地人才来港置业,容许两地居民以汇款方式,直接将资金用在香港或内地购买物业,且建议以国家外汇储备0.5%至0.6%为基础,资金池约100亿至200亿美元,有限制地放宽外汇管制,让两地人才用于购买物业。


7月30日,在《香港营商环境报告:一国两制独特优势》的发布会上,财政司长陈茂波指出:“一些内地来的朋友如果要买楼,会需要资金,内地的资金是否能够调动出来,目前来说可调出来的资金相对还有一些限制”。陈茂波透露:“我们正努力跟相关的中央部委研究是否可以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就这方面有所放宽,让内地朋友更便利地将资金调过来,又不会因此造成资本外流。”


香港楼价已跌回2016年,“购房通”可造就3630亿买卖

根据差响物业估价属发布的香港物业售价指数,香港私人住宅平均售价已连续跌三年,跌到了2016年的水平。

港府在此期间提出多项政策提振楼市,包括2024年2月港府提出“全面撤辣”以及同年10月放宽按揭贷款条件等。

《2025年物业报告》指出,全面撤辣使住宅销售市场在2024年第二季度得到短暂的喘息。然而,在外围经济前景不明朗和资金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市场气氛审慎,住宅售价及后重拾跌势。

来源:差饷物业估价署

从需求端看,陈茂波表示,港府推出的人才计划带来了33万宗申请,来了约22万人,相比于房价下跌,租金反而背道而驰,这些相对年轻且收入较高的“新香港人”或将成为楼市下一段的购买力。

来源:2025年香港物业报告

然而,长期以来外汇管制(每人每年5万美元)是内地人才在港置业的障碍,而他们买楼的需求增加可能有助纾缓香港楼价及库存压力。

瑞银报告表明,按1000亿元人民币资金池,假设按揭成数为70%,该计划在乐观情景下可支持高达3630亿元的住宅买卖,相当于去年全港住宅总交易额4510亿元(一手楼占2080亿元,二手楼为2420亿元)的81%

该行推算,假设乐观情景下3630亿元产权都能充分利用,按照平均单价800万元计,意味有约4.5万个单位的需求,相当于去年私楼成交量5.1万个单位的88%

“购房通”提议吓坏梁振英,多年努力成果或付之东流?政策或叠加严格限制和门槛

对于“购房通”政策,支持者表示,此举将为香港楼市注入新动能,有望推动楼市进入新一轮稳健复苏。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首梁振英则被该政策提议吓坏,梁振英认为,香港房屋供应比以往充裕是社会多年努力成果,现时却想尽办法将这些增加供应的一部分卖给香港以外的人,反问“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

他强调,政府的首要服务对象一定是香港居民 ,要“搞清楚服务对象系咩”,不能为住宅单位更好卖而将额外房屋供应一笔勾销。


8月5日,梁振英在社交媒体的一篇发文,再次将“香港人才政策”的走向推上了风口浪尖。他直言:绝大多数通过人才计划来港的人士及其家庭,并没有在香港真正落户,而是在取得身份证后,全家返回内地。

信报手笔指出,“购房通”的政策值得研究,但也会带来较大副作用,例如房价飙涨、置业困难、跨境炒楼、资本外流等问题。

信报认为应该设立严格限制和门槛,比如以“闭环”形式运作(设立限售期、套现必须兑回境内人民币)、设立申请门槛(如内地人才需满足在港年限)、额度分批释放等。

据瑞银分析,“购房通”政策仍需讨论,短期内不会推出,如果实行可能在大湾区内推进试点计划

(本文首发于活报告公众号,ID:livereport)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